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也是国防科技工业的基本人才保障,加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构建国防科技工业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国防工业普遍存在技术和设备升级的强烈需求,迫切需要职业教育为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国防科技工业因产品和技术的特殊性而有别于民用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国防科技发展的长期而重要的战略任务,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突出表现有以下方面。
复合型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足。掌握技术且熟悉关联行业的复合型人才,是引领产业升级的必要条件。当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普遍存在通用技能为主,专门技能不足;普通技能为主,高级技能不足等现象,造成行业特色不明显,学生到岗以后普遍需要进行再培训。
人才层级结构不合理。国防科技工业经过多年发展,沉淀了大量技术和经验。但随着当前经济结构转型,流向该行业的人才明显不足。大量技术和经验缺少人才传承,大量先进设备缺乏优秀技能人才去应用。不论在研发领域还是生产制造领域,多数企业都未形成合理的以高层次人才为塔尖的梯级结构,老、中、青人才比例失调。
学生职业素养不足。当前,多数军工企业普遍与职业院校存在校企合作关系。在合作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良好,但对行业的了解程度以及对行业的热情度不高,学生的职业规划不清晰,行业创新意识不强,对行业文化了解和认同度不够。
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涉及高新技术发展前沿。而人才则成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强大的动力源泉。就我国现实而言,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主体,而职业院校则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
首先,建立“一个专业”对接“多家企业”的职教集团,搭建校企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秉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互惠共赢”的原则,遴选军工企业急需的制造大类专业与合作企业,采用一个专业对接多家企业的形式成立军工职教集团,建立实体化实习实训工坊,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施平台。形成以军民融通为建设基础,政府及各类组织融通为组织保障,人力、设备、技术、信息等资源融通为实施措施,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平台运行机制。
第二,形成“一名学生”对应“多个岗位”的培育机制。组建订单班,由学校、企业和学生签订订单式培养合同。根据职教联盟企业的业务特点,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开展跨企业和多种岗位轮训,使学生掌握多岗位综合能力,解决企业缺乏培养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能力的问题。
第三,开展“一个知识模块”对应“多个场所”的课程实施机制。一方面,制定课程弹性学习模块。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实施“1+N”能力建设,“1”为个人专业必备基本技能,“N”为专业相关其他技能。以职业能力建设为主线,制定课程模块,根据场地及其他要求,对模块进行组团,实施弹性学习模式。另一方面,做到工学交替。实施“多学期,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基础专项训练、针对性专项能力训练和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实践教学全过程实施多导师引领。
第四,构建“一套标准”对“多元评价”的全过程评价体系。根据行业职业能力标准,制定课程标准,明确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对学生能力模块内容进行量化,同时将职业素养养成、工匠精神等理念融入学生的成长过程,形成积分考核标准,由教师和导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实施多元考核模式,建立学业鉴定、岗位考核、成果认定、素养积分等多元化评价系统。
第五,重视国防教育,激发学生献身国防的热情。提高学生国防教育,是为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的关键。一方面,要丰富国防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充分发挥学校国防文化办学特色的教育引领,多种途径大力开展军工文化系列教育活动,激励学生为国防事业建功立业。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防就业指导。就业指导中心要在信息收集和发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地开展就业指导,让学生了解各国防军工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提前进行职业规划,以便在毕业时根据个人能力选择更好的企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