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上海GDP规模创下新高,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在1月20日开幕的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上海市市长龚正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21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大关,达到4.32万亿元,增长8.1%。
与位居全国城市首位的生产总值对应的,是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4.1%左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制造业产值增长18.3%,每千人拥有的企业数位居全国第一等数据。
2022年,上海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设定了主要的预期目标: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则保持在4.2%左右等。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阶段后,我们的增长逻辑和之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已经不同,要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持续增长。”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权衡说。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过程,是资源重新配置、功能能级提升、体制机制不断深化的过程。”权衡说,这一过程会带来上海劳动生产率、资源配置效率、技术进步的提升空间。一旦实现这几方面的提升,上海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将得到空前释放,既带来增长的速度,也带来增长的质量。
2022年是上海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关键之年。权衡认为,目前上海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还在加强中,两三年内优势会更明显。
上海经济布局正在调整
“全国未动,上海先动,稳健行动。”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首席研究员何万篷说,上海是全国经济稳定的压舱石,越是外部动荡、发展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上海的作用越是明显。同时,上海也是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先行先试者。
引领高质量增长的要求,上海怎么动?
“大到大科学装置的投资建设,小到对音乐剧、脱口秀等文创业态的包容鼓励。有些是顺周期的,有些是跨周期、逆周期的。”在何万篷看来,近几年上海的经济调节和布局变化很大,相继提出了强化“四大功能”、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发展“五型经济”、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国际数字之都、五个新城全面发力等。
“变化大很正常,变化不大就不是上海了。”何万篷说,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上海的这些变化,对长三角乃至全国,都将发挥重大的牵引作用。
以变应变、主动作为。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契合,近年来上海的主要经济指标也出现变化。2016年初,上海首次提出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指标,要求“十三五”力争保持在25%左右。
“十四五”规划中,上海一方面把主要指标从25个减少为20个,常住人口数、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5个指标不再作为主要指标。一方面新增了9个指标,占20个主要指标总数的45%。
新增指标包括: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等。显然,意在突出质量、结构和效益导向。
数据显示,2021年,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4件左右,增长15%左右。全国这一数字为7.5件。
同时,工业经济密度稳步提高,全年产业园区地均工业产值82亿元/平方公里,同比提高7.9%;首批26个特色产业园区地均产出超过180亿元/平方公里,高于全市平均120%。
而上海制造业用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0.2%,五大高载能行业下降7.2%。
承载国家战略
指标变化的背后,是谋划未来经济增长思路的变化。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表示,进入高质量增长阶段,上海需要新的业态、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经济活动。“上海坐拥多个国家战略,这也给了上海更多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机会。”
近年来,上海承担了多个国家战略和重大任务,包括增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内的三大任务;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博会、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等。
权衡表示,上海能够承接多个国家战略,是因为自身具备充分的改革试点条件,也交出了优异的成绩单。与此同时,这些国家战略也给了上海高质量发展更多的动力。
“上海一个独特的优势,就是多个国家战略叠加,地方发展和国家战略紧密结合。这是其他地方没有的优势,或者优势没有这么强。”权衡说,只有把国家战略承担好,上海才容易形成地方发展的战略优势。
权衡说,国家战略带动形成的高水平的改革、高标准的开放、高质量的创新发展、现代化发展的高标准引领,是上海未来发展战略优势。
比如,通过高水平的改革,上海可以建设高标准的要素市场,推动“五个中心”功能升级;通过高标准的开放,上海可以从自贸试验区到临港新片区再到浦东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打造中,实现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
何万篷说,超大城市经济体系演进的目标,一定是锚定“四大功能”(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连接全国,连接全球,争取在规则、规制、标准和管理等方面有更多的“率先构建”,同时和新格局相匹配,面向未来,定义未来。
“定义未来,就是两力两权——影响力、竞争力,话语权、定价权。”何万篷说。
更进一步,国家战略如何转化成地方发展的动力?
权衡表示,高质量发展需要现代化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的支撑,这些国家战略也正在推动上海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
目前,上海正在建设一个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先进制造业要构建“3+6”(三大先导产业、六大重点产业)的新型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
得益于2018年中国取消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要求,特斯拉落户上海。2021年,投产两年的上海超级工厂完成了484130辆交付,占特斯拉全球交付量的51.7%,实现了超千亿元的产值,也带动产业链上企业的快速增长。
得益于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更大程度压力测试、全球一流营商环境,2021年,临港新片区工业总产值预计同比增长70%,生产性服务业预计同比增长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同比增长62%。税收收入预计同比增长29%,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同比增长30%。作为上海全市经济的增长极和发动机,临港新片区显示了引领区、新片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放大效应。
瞄准这些新动能
上海今年要重点做的工作,龚正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用“十个聚力”概括。其中,首当其冲的是“聚力更好发挥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引领作用”。
被中央赋予重大战略任务的浦东,今年在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道路上,将探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深化商事登记确认制等改革,并打造一批功能性产业创新和服务平台,支持推出更多面向国际的人民币金融产品,推动设立场内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等重大平台。
与此同时,加快建设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推动率先试点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度型开放举措,以及深化科创板制度创新,推动更多“硬科技”企业上市,都在上海今年的任务之列。
在发展新动能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这三大先导产业仍然是重点。龚正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今年要全力推进三大产业“上海方案”,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强化新赛道布局和终端带动。
其中包括:增强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国产设备、零部件、材料、设计软件等补链强链固链计划,高标准建设电子化学品专区。提升生物医药产业链协同水平,加快打通临床研究及应用的快通道,推动创新药、高端意料器械研发攻关和产业化。促进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实体经济,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算法创新行动,布局发展一批智能终端产品和机场、建筑、能源等场景应用。
同时,瞄准产业链高端和核心环节,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推进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等,拓展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先进材料市场化应用,布局电子信息和民用航空、空间信息、船舶海工等高端装备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等特色产业集聚区。
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海将全面发力“五型经济”。龚正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推动首台套设备、首版次软件、首测试场景、首批次新材料等创新成果先试先用,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上海还计划大力发展金融、航运等领域高端服务业,推进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建设,推动航运运价指数期货上市,支持绿色金融、科技金融、跨境金融等业务创新。同时,深入实施增能计划,集聚更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央企总部、民企总部,以拓展研发、销售、金融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