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一个地区人为活动创造的社会财富称为GDP,那么当地的森林、草原、湿地、农田等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价值,又该如何计算呢?
近日,一项由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组织、辽宁大学等单位承担的科技成果通过专家鉴定。这项名为《基于GEP核算的东北三省36市生态产品价值评估》的研究成果显示,2019年东北三省GEP总值为6.12万亿元,为GDP的1.19倍,表明东北三省生态产品价值巨大。
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朱京海说,新发布的成果是东北三省对不同层面生态产品的价值进行完整的区域性核算,填补了空白,并为中国北方寒冷地区的GEP核算奠定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GEP是生态产品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个区域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产品,如农业产品、林业产品、渔业产品等,调节服务,如水土涵养、水质净化、空气净化等,以及文化服务,如休闲旅游、景观价值等。
从2020年11月起,辽宁大学环境学院十几人的科研团队参考联合国统计署、中国生态环境部综合司等单位发布的生态产品价值相关核算框架和指南,研究创立具有东北三省区域特色的核算体系。他们历时一年,主要依据东北各地区公布的森林、草原、湿地、农田等自然资源数据以及相关统计部门数据,通过遥感解译分析,辅以对部分数据指标实地勘察校对,核算出各地GEP价值。
结果显示,2019年东北三省GEP总值为6.12万亿元,其中调节服务价值最高,占比67%,物质产品价值及文化服务价值占比分别为22%及11%。
从省份看,黑龙江省GEP最高,为3.06万亿元,辽宁省为1.62万亿元,吉林省为1.43万亿元。东北三省各地市中GEP最高的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哈尔滨市、大庆市、大连市紧随其后。该团队还以单位面积GEP和人均GEP对东北各地市排序,单位面积GEP最高的城市为辽宁省大连市,人均GEP最高的为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
东北三省是中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这里有森林资源丰富的大兴安岭,也有自然资源丰富的松嫩平原和辽东生态区。在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东北三省对中国生态安全的保障能力,被外界赋予了更多期待。
担任此科研团队负责人的辽宁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宋有涛教授介绍,生态产品价值的核算是生态、环境科学与理论、应用经济学的高度有机结合,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系统价值的有力工具。“在‘双碳’目标下,核算GEP有利于激发东北三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发展的动力,让老工业基地在转型振兴和生态保护方面实现‘双赢’。”
近年来,中国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政绩考核体系,给唯GDP论套上“缰绳”。而GEP核算因为有了量化指标,有利于各地科学衡量生态建设成果。朱京海说,正因为如此,GEP不仅仅是一套全新的生态和经济社会统计体系,更是政府行为的“指挥棒”。
在核算基础上,宋有涛团队探究东北各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他们将东北三省36个地市按照人均GDP和单位面积GEP进行分类,并提出不同发展策略。
比如对于高GEP且高GDP城市,如大连、沈阳、长春等,应继续稳定地维持和促进当前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而对于GEP水平较低但GDP较高的城市,如阜新、通化等,应进一步分析其自然生态禀赋和产业结构,查明其经济发展是否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寻求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
除了衡量生态建设成果,指导地方政府的发展策略,GEP核算还是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GEP核算结果和核算中运用的一些方法,可有效破解生态产品‘度量难’问题,帮助将生态功能转化为经济效益,这也为‘意见’提出的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等提供了依据和借鉴。”宋有涛说。
目前,中国多个省市已经开始了GEP核算并以此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今年3月,深圳正式公布建立了“1+3”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体系。这一体系将GEP全面应用于政府绩效考核中,提出GDP与GEP“双核算、双考核、双提升”。
浙江丽水市通过将GEP核算“进规划、进考核、进项目、进交易、进监测”,探索基于GEP核算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人们有理由相信,更为科学的GEP核算体系,将为中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实现路径。(记者 王炳坤 孙仁斌 崔师豪 长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