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绿色低碳消费产品有效供给,完善废旧汽车、家电回收处理体系,鼓励发展“互联网+回收”等新业态新模式,指导电商企业建立健全绿色运营体系……近期以来,多个部门密集出台举措,全链条发力支持绿色消费发展。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本轮政策从设计生产、平台销售、回收处理、运输流通等多个环节鼓励以技术、管理创新推进绿色转型,其中节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力度较为集中。分析指出,近年来绿色消费风尚渐起,随着相关举措加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逐步完善,我国绿色消费空间有望加速开启。
绿色消费风尚渐起
隆冬将至,不少南方地区的消费者开始购置冬季取暖设备,节能空调也随之成为热门商品。苏宁易购全域消费大数据与用户分析显示,在空调品类销售中,新一级能效产品占比达7成。整体数据也显示,绿色节能家电比普通家电更受消费者青睐。京东过去一年卖出的一级能效空调、冰箱、电视三大类家电,可以在一年中减少近200万吨的碳排放。
全国家用电器工业信息中心研究部部长宋敬学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市场的销售情况反映了消费者对绿色节能家电的接受度。从销售数据分析,高能效低能耗的家电产品市场零售量份额扩大趋势日益明显。以白色家电三大家产品为例,2021年1-10月线下市场监测数据显示,一级能效冰箱零售量份额达到59.3%,变频一级能效空调零售量份额达到69.3%,一级能效洗衣机零售量也达到63.6%。
另外,汽车消费也在加快绿色转型。乘联会数据显示,10月整体乘用车市场零售171.7万辆,同比下降13.9%;与之相对,当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32.1万辆,同比上涨141%。分析指出,新能源车与传统燃油车走势形成强烈差异化的特征,实现对燃油车市场的替代效应,并拉动车市加速向新能源化转型的步伐。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绿色消费渐成气候,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潮流,消费品类越来越丰富,覆盖母婴、家电、食品、汽车、美妆个护等多个领域,既促进消费产品的更新换代,又推动国人的消费升级,成为消费市场的新风尚和新增长点。
多重部署推进全链条升级
绿色消费的兴起,离不开政策支持。今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多项政策,对“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大力发展绿色消费”作出明确部署。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近期多个部门密集发布支持举措,从设计生产、平台销售、回收处理、运输流通等环节展开全链条布局,扩大有效供给,完善流通体系,加大绿色消费支持力度。
11月5日,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促进绿色低碳产品消费升级。鼓励企业按照全生命周期理念开展产品绿色设计,扩大高质量绿色产品有效供给。设立电商平台绿色低碳产品销售激励约束机制,扩大新能源汽车、光伏光热产品、绿色消费类电器电子产品、绿色建材等消费。
商务部于9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商务领域促消费重点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壮大绿色循环消费。推动绿色商场创建,鼓励发展“互联网+旧货”“互联网+回收”等新业态新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居民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并购买新车,淘汰旧家电家具并购买绿色智能家电、环保家具给予补贴。
此外,商务部、中央网信办、发展改革委于10月联合发布的《“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明确,提高电子商务领域节能减排和集约发展水平,并从指导电子商务企业建立健全绿色运营体系,加大节能环保技术设备推广应用,加快数据中心、仓储物流设施、产业园区绿色转型升级,持续推动节能减排等方面部署具体举措。
地方上也在出台具体措施。例如,湖南日前提出,倡导优先使用工业绿色设计产品,支持企业开展汽车、家电“以旧换新”,鼓励居民购买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陕西则发文提出,打造绿色物流、推动绿色产品消费多项具体举措,鼓励采取消费补贴、积分奖励、定点售卖的方式引导绿色消费。
完善绿色消费制度保障
“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绿色消费将逐渐成为主流消费理念,我国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和超大规模市场,形成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有机联动,将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助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副秘书长毛涛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不过业内分析认为,从整体来看,我国绿色消费的法律法规与社会管理制度还有待健全,绿色消费产业供给不足,居民绿色消费意识还需进一步提升。
毛涛、付一夫等建议,下一步需要引导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提升绿色产品的供给水平,以绿色生产引领绿色消费。积极营造绿色消费氛围,深度发掘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的潜力,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优化绿色产品流通渠道,提升绿色产品流通效率。
相关制度保障也需进一步健全完善。毛涛提出,要完善市场机制,通过绿色采购、绿色税收等方式,大力支持绿色企业发展,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其产品竞争优势。推动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并完善绿色产品评价认证体系,使消费者可以轻易分辨出产品绿色与否。
“还要建立起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和完善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法律法规,促进形成激励机制,让绿色消费成为全社会共同的消费选择。”付一夫说。 (记者 王文博 郭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