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本科生为啥要当物流装卸工
数学建模、交叉计算……原来装卸背后都是技术活
晚上八点,中通快运金华分拨中心里灯火通明,一天的工作正式开始。
数十辆大货车停靠在货台,司机师傅们已经在驾驶室内等待着发车提醒。这时,姬帅帅和他的同事们出现了,四人一组,动作娴熟地拿着“手机”,扫描面单,用叉车牵引,传输带传送,在指挥人员的调度下,很快,一辆承载28吨货物的15米6挂车,就被这个四人装卸小组卸完了。
姬帅帅是一名年轻的90后小哥哥,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三年了。更不可思议的是,他还是一名应用数学专业的大学生,为何会选择做物流行业的装卸工?
每新入职三名装卸工
就有一名90后
第一次见到姬帅帅的人,无论如何都无法将他跟装卸工这一职业联系在一起:一米七二的个头,瘦削的身材,干净整洁的制服,文雅的谈吐……这一切似乎都与传统印象中的装卸工相去甚远。你甚至会怀疑,眼前这个文气的小哥哥,到底是不是一个装卸工?
“别说你不信,我最初都不信我会在这里干。”姬帅帅告诉记者,自己老家在河南,2018年年中,他即将从衡阳师范学院本科毕业。“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超越2017年的795万,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当时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作为820万毕业生中的一员,是毕业就失业,还是先就业再择业?姬帅帅选择了后者。
“当时,有个哥哥在这里做驾驶员,他跟我说可以来当装卸工,入职第三个月起工资就已经7000多元了,超过了当年本科生的平均月收入5183元,可是高收入。”回想当年,姬帅帅笑了。
玩笑的背后,其实姬帅帅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适应期。
“刚入职那会儿,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PDA,什么是地牛,这两样可以说是物流行业最常见的工具了。”姬帅帅告诉记者,自己大学学的专业是应用数学,在做装卸工之前,对物流运营的了解基本为零。
为了尽快跟上大家的步伐,自己每天至少提前半个小时到达场地,学习各种设备操作。光掌握了装卸工具的使用还不够,“整个操作场地的货区是有规划的,干线路由也有讲究。”花了几天时间,姬帅帅硬是背熟了整个分拨的干线发车时间和货区分类情况。
在许多人看来,物流行业是一个体力活。很快,姬帅帅发现,这些年,随着行业数字化运营程度越来越高,智能设备逐渐普及,装卸工的工作场景也跟数字化搭上了边。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这个岗位。
根据中通快运2020年招聘统计数据显示,90后装卸工同比增长了29.39%,相当于每入职三名装卸工就有一名90后。
姬帅帅安下心,从最基础最简单的活开始干起,凭着一股干劲,不到5个月,姬帅帅被提拔成为了小组的组长。
数学建模,交叉计算
装载率提高20个百分点
大学生来干装卸,是不是大材小用?
“装卸工不再是单纯通过肩扛手抬的方式工作,这个岗位需要的是能够快速熟悉各种智能设备使用、路由调度算法的全面型人才。”
姬帅帅举了个例子,每个人手中拿着的“手机”,叫作PDA智能扫码枪。“别看它小巧,它可以准确地记录货物的操作货量、扫描轨迹,数据上传管理平台后,就能核算出所在货区的货物堆积情况。”
姬帅帅说,可能因为自己是学数学出身的,日常工作中有计算的习惯。
有一次,在负责南京到柳州干线的车辆装车工作中,姬帅帅注意到,虽然车内看起来满满当当,但货与货之间有很大空隙。姬帅帅特意下班后跑到单证室,查看了这辆车的核载重量和实际承载重量。
“通过量化计算,得出这辆车的装载率只有62.6%。这样的装载率既浪费运力,又增加了运营成本,而且工作量一点都没减少。”姬帅帅解释,装载少的干线车需要通过延迟发车时间来提高装载率,这样势必延长货物中转时效,也增加了单位运营成本。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数学派上了用场。
姬帅帅结合工作经验和数学建模,手绘出了分拨车辆的集装装卸模型,并通过对运输机械进行最少化的计算,得出同等时间内,效率最大化的装卸结果。此外,为防止装载货物倒塌,在计算装载结果的同时考虑货物中心位置,从而提高运输质量。通过交叉计算把握每辆挂车的货物分配,并以此来制定装卸计划。
通过实践的不断优化,这条干线的车辆装载率平均提高了20个百分点,这个方案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并且还在全国进行了推广。这越发坚定了姬帅帅选择是正确的想法。
作为一名90后,姬帅帅跟同龄人相比,显得更沉稳一些,他不爱游戏,生活简单,从自卑,到自信,这或许是他工作三年来最大的转变。
两年前,女朋友辞去广州的工作,来到金华分拨中心跟姬帅帅一起打拼;去年姬帅帅买了车;今年“十一”两人结婚了。“我们俩现在收入都不错,不出意外,两年就能攒够首付钱了。”姬帅帅笑着说,很庆幸当初选择了这份工作,凭借自己的努力经营出了自己的幸福。
标签: 物流装卸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