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体育课为何要留作业?将体育科目纳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体育课不该抓的那么狠吧?”“体育课有必要,但别太累人!”“以前喜欢体育课就是可以玩,没有作业……”

此前官方一番把“文化课作业减下来,体育课作业必须加上去”的表态,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引发媒体和社会热议的同时,不少网友也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

对此,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副司长李晋阳在24日接受采访时,对“体育课为何要留作业”做出了解释。他认为,此举意在用强制的方式,让大家树立起体育锻炼的意识。

21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曾联合印发《体育总局 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提出要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启动体育素养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

一天之后,中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解读文件时进一步提出,“要组织经常性、常规性的体育训练,要布置体育作业,课堂上教会的运动技能要经过进行常规化的训练,特别是要组织面向全体学生的竞赛。”

作业将是什么呢?从发布会透露的信息来看,未来学校体育教育改革,首先就是推动在体育课上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

从实际出发,课上学习的这些技能,不练习是掌握不了的,体育作业也将围绕着练习的环节展开。

此番表态一出,围绕着“为什么要留体育作业”、“为什么必须要留体育作业”等社会关注热点,网友们展开了热烈讨论。

点击进入下一页

网友评论截图

在24日的采访中,李晋阳对此也做出了解释:“一些家长可能认为,现在教育部减负,作业都在减,为什么体育还要留作业。其实主要是原来对于体育、体育课以及体育锻炼的重视不够。”

李晋阳略显无奈地说:“现在大家还是重视考试成绩,更倾向于去做数理化、语文和英语作业,体育永远是靠边的,有时间就练,没时间就放一边了。所以还是要通过这种强制的方式,让大家把意识树立起来之后,能够自愿的去运动。”

“当体育锻炼已经成为而一种习惯,而不是需要作业去强制的时候,那么可能我们的身体素质就真的强起来了。”李晋阳感慨道。

点击进入下一页

此前在网上广泛流传的体育老师“卑微”聊天记录。

其实,体育课与文化课的冲突向来已久,“体育老师生病”更是成了网上热梗。但在一番调侃之后,依旧无法逃避青少年身体素质亟待加强的现实。

体育课留作业,是在某种程度上给某些学校、家长或是学生的淡薄意识上了一个“紧箍咒”,意在以强制的手法,倒逼部分学生、家长、老师、学校乃至社会舆论,从只注重文化课,忽视体育锻炼的误区中脱离出来,逐渐改变思想。

学生如果在文化课上偏科,很有可能让整体成绩受到影响,影响在中考、高考这样大考上的发挥,这是木桶效应下的规律所致。

同样,当在文化课与体育课之间有严重偏科时,也会在规律下产生一定的后果,再多的文化素养,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作为支撑,早晚也会成为空谈。

从部分网友流露出的担忧来看,其实并不是对孩子进行体育锻炼有太大抵触,而是多体现在布置体育作业之后,对于落在孩子和家长身上额外负担的担忧。

这也确实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体育作业怎么安排,何时做?有没有充足的场地,有没有足够用来做体育作业的时间……

无独有偶,央视24日晚也公布了一段对王登峰的采访。在节目中,他也正面回应了其中的疑惑。

他表示,中小学生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应该是两个小时,校内和校外各一小时,所以体育作业多体现在课后练习方面。

王登峰说,在完成作业和交作业的环节,此前抗疫期间兴起的在线教育可以被视作一个雏形。

“孩子们课后可以通过老师做的视频,在家里进行体育锻炼,比如练习“三步上篮”动作。家长或孩子自己可以录制练习视频,以此来交作业。下次在上体育课时的展示,同样也可以成为交作业的方式。”他说。

资料图: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中新社记者 杨可佳 摄

听完这些,是不是不少家长的焦虑可以得到些许缓解?

其实这份关于体教融合的文件,能看出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的良苦用心。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为了让孩子们身体健康、全面发展,尽量减少“偏科”。

而好的政策能否起到作用,关键在于能否科学运用到基层教育实践中、能否实实在在的将政策蕴含的理念贯彻落实。要做到真正调和好文化课与体育课的关系,找到文化课与体育课的平衡,让孩子们拥有更强健的体魄,这需要由上到下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作者 卞立群)

标签: 体育课为何要留作业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