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伴随着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的到来,围绕主题“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全国范围开展了数千场文博活动。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主场活动开幕式上介绍了全国博物馆事业取得的成果:“‘十三五’以来,我国平均每两天新增一家博物馆。截至2020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5788家,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达1224家,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博物馆社会功能显著提升,在全球博物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广泛影响的背景下,2020年度我国博物馆推出陈列展览2.9万余个、教育活动22.5万余场,接待观众5.4亿人次,网络观众数以亿计。”
业内人士、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刘齐指出,与往年不同,这是在全球持续经历一年多新冠疫情背景下的博物馆日。“如果说以前人们满足于宅在家中轻点手机云游博物馆的话,今天可能更多人更希望能走进博物馆,与展品文物来一回近距离接触。”
全国文博行业发展步履不停,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也进入快车道。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在活动现场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打造“博物馆之城”具有非常好的基础和条件,在博物馆建设上具有区位优势,目前备案博物馆有197家。另外,北京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余年建都史,在“博物馆之城”的建设上应该大有作为。
除了博物馆的现状,业界专家学者还共同探讨了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博物馆发展的新方向、新模式、新方案。
未来的博物馆在哪里,长什么样?数字化带来了极具想象力的答案。“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
近年来,博物馆业加快与数字化牵手,一个个文物保护研究项目借助互联网拉近了与公众的距离;一件件珍贵文物移步线上,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体验;一个个博物馆形象IP开发,让历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博物馆登云入网,展现出巨大潜能,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未来令人期待。
故宫发布5万多件高清文物影像的数字文物库、首都博物馆上线App呈现数字化文物、三星堆开设线上3D展厅……近年来,文物数字化在博物馆行业逐渐深入人心,许多博物馆都展开了三维数字化采集工作。
华为专家罗巍就以“万年永宝”展览为例,呈现了数字孪生技术给文物实体展览和云展览带来的观展体验突破,现场演示了“文化+艺术+科技”深度融合的智慧文旅模式。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看来,博物馆发展需要打破行业分类,注重文体商旅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