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金”之风盛行
近日,北京商报记者调查看到,市场上有许多添加金箔、金粉的甜点、西餐、冰淇淋等食品经营店铺,这些食品看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是门店的“奢华”招牌,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前去购买尝鲜。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在北京望京地区的“kumacake”蛋糕店售卖的栗子巧克力蛋糕上贴了金箔纸;双井“LePetitPain”面包店的甜品也撒着金箔;五道口的“秀儿四九城·新京菜”售卖点缀了金箔的鹅肝菜品;朝阳大悦城的“BONUS”冰淇淋店内的冰淇淋也刷上闪亮的金箔……
这些“脸上贴了金”的食品深受消费者欢迎,许多消费者在店铺点评中评价道“看上去非常惊艳”“十分奢华”“高级美”。但也有网友不敢轻易尝试,有人担心这不是“吞金”行为吗,是否会对身体有害?
经济学家宋清辉对此认为,商家在食物中添加金箔,目的是为了迎合消费者所谓美观、奢华的相关需求。
战略定位专家、九德定位咨询公司创始人徐雄俊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许多商家都在食品中加金箔,是因为行业上不良现象的流行,未受到规范。
华丽背后的隐患
“食金”之风盛行的背后,这些“贴金”食品真的安全吗?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标准规定,金(银)箔金(银)粉类物质既不是食品生产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剂,不能用于食品生产经营。早在2001年,金箔就被原卫生部明令禁止加入食品中。我国并未批准金箔用于食品。
这意味着,在食品中添加金箔并售卖属于违法违规行为,背后暗藏隐患。
朝阳区大悦城BONUS冰淇淋店工作人员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店内的金箔冰淇淋目前暂不可售,原因是“无货”,但以后有货了还会继续售卖。
在部分电商平台上,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已搜索不到“食用金箔”,不过美甲装饰性金箔、绘画用金箔仍正常售卖。同时,北京商报记者还发现,当在“金箔”搜索词中加入符号、空格等防屏蔽后,仍能发现“冰淇淋贴金”“蛋糕金箔”等产品在架售卖。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添加金箔”的投诉有200多条,其中有消费者投诉反映称,吃了含金箔食品后出现恶心、拉肚子等情况。
业内人士表示,金元素并不能被人体吸收,胃酸无法分解金箔。如果食用的黄金量过大或是其中掺有其他有毒物质,有可能造成危害,甚至造成中毒。
徐雄俊说,“很多消费者对法律法规了解不清,难以分辨其中的安全隐患”。
市场监管在行动
针对此类现象,有关部门正在加大对食品中违法添加金箔的监管力度。1月29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海关总署联合印发《关于依法查处生产经营含金银箔粉食品违法行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食品生产者不得采购使用金银箔粉生产加工食品,食品销售者不得采购销售含金银箔粉食品,餐饮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售卖含金银箔粉餐食。
在各地市场监管方面,遏止“食金之风”的力度也在加强。近日,据浙江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报道,杭州市上城区市场监管部门发现有商家售卖含金箔食品,而其购买的8瓶装饰金箔产品标签上无产品配料表、营养成分表、产品生产标准、生产者、生产时间、生产许可证编号等信息,也无法提供该装饰金箔可食用的证明,行为已构成违法,市场监管部门对其作出罚款10万元的处罚决定;2月17日,浙江省桐乡市市场监管局发现某食品超市正销售名为“俏雅金装金箔梅酒”和“万上金箔梅子酒”,两款“金箔酒”均已销售若干,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商家将面临行政处罚。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此表示,目前制造金箔酒的酒企和在食品中添加金箔的行为更多是一种吸引消费者、提升销售的营销手段。由于金箔添加成本不高,酒企想要就此提价,短期来看可能对销售会有一定的拉升作用,但并不会长久,此类行为也或引发酒企违规添加。
宋清辉认为,要制止“食金”之风,一方面商家要有法律意识,要深刻认识到这是一种违法行为,切莫以身试法。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大处罚力度,切实防范滥用金箔的现象再次发生。对于消费者而言,要远离“拜金之风”,千万不要认为吃的是“尊贵”,实际上是花钱伤害自己的身体健康,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