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消费新场景持续落地,文旅产业市场活力不断恢复,冬奥带动冰雪经济“热”起来……近日,2022北京新闻中心举行的专场发布会透露,北京全市一盘棋统筹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阶段性成效明显。
事实上,不仅是北京,自2021年7月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五大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工作以来,各地扎实推进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均取得明显成效。接下来,如何进一步推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各地有哪些新的部署?
特色鲜明 阶段性成效显著
数据见证着上海等地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进程。
正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上海,近日交出亮丽成绩单:2021年,上海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万亿元,同比增长13.5%,规模居全国主要城市首位;网络购物交易额1.3万亿元,同比增长12.3%。
北京消费市场整体恢复至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前水平。据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郭文杰介绍,2021年北京全市总消费、服务消费、社零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1%、13.4%和8.4%,市场整体恢复至2019年疫前水平。22个传统商圈和20家“一店一策”试点企业基本完成升级改造,王府井步行街获评国家级示范步行街。6个新消费品牌孵化试点基地挂牌运营。新认定时尚品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家。717家离境退税商店居全国首位。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冬奥会对冰雪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水平提升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孟强华介绍,今年1月以来,北京全市发放冰雪体验券超过4.65万张,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冰雪消费,春节期间,冰雪场所开放54家,接待人次74万,同比增加253%。
天津商业形态的不断丰富,消费市场稳步复苏、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天津全市新开大型商业综合体14个,全年累计引入商户3000多家。其中,业态的丰富让金街商圈周边发生了令人瞩目的转型蜕变。据介绍,金街入选全国示范步行街以来,已累计改造提升商业载体面积13.9万平方米,新增国内外知名品牌201个、首店46个、旗舰店24个,高峰期日均客流量突破50万人次,较往年增幅约30%。
重庆、广州消费市场持续扩容提质。去年以来,重庆市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为引领,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67.7亿元,增速比全国高6个百分点;广州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22.56亿元,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2.9%。
此外,各地首店经济取得积极成效。根据中商数据发布的报告显示,首店经济向京沪高度聚集,上海2021年引入首店1078家,持续领跑全国;北京2021年引入901家首店,是2020年的近三倍;广州、重庆、天津虽总量不及北京上海的1/3,但总体都处于上升趋势。2021年广州引入首店261家,同比增幅15%;重庆引入203家首店,同比增幅20%;天津引入194家首店,同比增幅超60%。
纵深推进 明确发展新政策
近期,重庆等地明确具体细化方案,纵深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2月8日,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若干政策》,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工作。政策围绕国际消费载体提质、国际消费资源集聚等推出23条具体政策。若干政策提出,到2025年,重庆基本建成辐射西部、面向“一带一路”“近悦远来”的特色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到2030年,重庆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若干政策紧密结合重庆实际和现实需要,培育试点示范区县、支持龙头企业引进培育、支持餐饮企业升级发展、支持文化旅游扩容提质、支持体育消费升级发展等大部分政策均为新增。”重庆市商务委副主任彭和良表示,按照若干政策,重庆各部门每年将统筹财政资金上亿元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北京也正多点发力,从文旅、消费到冰雪运动等,新的发展机遇已然到位。“举办冬奥会对北京经济增长形成正向效应,是新的增长点。”2022北京新闻中心主任徐和建表示,北京将发挥“双奥之城”的优势,举办更多的国际冰雪赛事、群众冰雪赛事和青少年冰雪赛事,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上海明确,今年要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深入推进文旅消费试点,做大做强首发经济、夜间经济、免退税经济、品牌经济,促进世界级商圈业态和功能持续提升,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区新建板块、乐高乐园度假区、邮轮旅游度假区。广州提出,聚焦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州所能,携手打造国际湾区和世界级消费城市群;建设“一带一路”商务馆展贸中心,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交流。
“未来,我们将全力把知名商圈打造为具有‘国际范儿’的天津消费名片,增强对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的辐射影响能力,不断丰富消费形态,有效激发城市活力、发掘消费潜能。”天津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沈蕾表示。
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所副主任张菲表示,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等城市相继提出实施方案和专项行动计划,定位准确、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措施有力,将有力推进新时期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业内人士认为,上海等五地要持续发挥好市场容量大、产业基础好、消费群体质量优、新兴消费增量多等优势,推动消费需求与产业供给互促共进。随着新一轮支持政策的明确,也为加快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各地培育建设的步伐也必将越跑越快、越跑越有劲。(麓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