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亿多“非网民”,如何拥抱互联网时代
2020,一场疫情让更多中国人加速适应着“云上”生活,但也暴露出不断加剧的数字鸿沟。你是否记得:偏远山区的孩子为上网课,爬到山顶寻找手机信号?年迈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出示健康码,出行受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3日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
这意味着,接近10亿网民的庞大数据背后,还有4亿多人,尚待走上网络时代的“高速路”。
4亿多人为何不上网?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从地区来看,我国非网民仍以农村地区为主,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为62.7%,高于全国农村人口比例23.3个百分点。
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年龄因素和设备不足成为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他们或者不会操作使用电脑手机、缺乏上网设备,或者不懂汉语拼音,又或者因为年龄太小……来自客观条件的约束,都为非网民融入互联网带来障碍。
从年龄分布看,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是非网民的主要群体。截至2020年12月,我国60岁及以上非网民群体占非网民总体的比例为46.0%。
客观原因之外,部分人群的主观态度也成为他们拒绝使用互联网原因。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信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表示,部分年长人群对互联网缺乏兴趣,担心上网有风险,也因此选择远离网络世界。
非网民群体的时代困扰
网络缴费、移动支付、扫码点餐、远程教学、掌上医疗……在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网络的现代社会,非网民群体无法接入互联网,便无法充分享受智能化的服务体验。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加速推动个体、企业到政府全方位社会数字化转型之外,也将非网民群体的时代困扰进一步放大。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世代生活在草原的牧民为了让女儿顺利上网课,不得不收拾蒙古包全家迁徙找网;在湖北宜昌,一位爷爷拿着手机循信号找遍大山,给孙女搭了一个网课帐篷;在黑龙江哈尔滨,一位老人乘公交车无法扫描健康码且拒绝下车,司机无奈报警,民警将老人送至目的地……
“有网走遍天下,无网寸步难行”。大量非网民群体的存在,说明互联网基础设施依旧存在薄弱地带。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非网民认为不上网带来的各类生活不便中,没有“健康码”无法进出一些公共场所位列首位,占非网民的27.2%;其次是无法现金支付,占非网民比例的25.8%;买不到票、挂不上号占非网民比例的24.9%;线下服务网点减少导致办事难、无法及时获取信息的比例分别为24.6%和22.9%。
“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木板。”互联网给现代社会带来的不仅是“便”与“不便”的差别,更关系到教育公平、文化普惠、社会正义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要推动现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应用生态。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表示,教育部将协调有关部门支持开展教育专网建设,在“十四五”期间建成覆盖全国的快速、稳定、绿色、安全、可管可控的国家教育专用网络,通达各级各类学校和农村教学点,为每个孩子提供平等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网上课堂的资源共享、云上剧场的公益演出、互联网法院的“网上案件网上审理”……网络事业的不断推进,将为更多非网民点亮网络之光。
进一步发展,也要多一分关怀
弥补“数字鸿沟”,不仅要进一步提升互联网基础设施水平,还要提升非网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和数字技术的使用技能,开发更多智能化、人性化适老产品和服务,提升网络服务的便利化水平等多种方式,助力非网民群体共享数字时代的巨大红利。
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细化了面向老年人的各项服务措施。
工信部明确,2021年1月起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首批将完成与老年人等群体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115个公共服务类网站和43个手机App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
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多地也通过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日常应用普及行动、组织举办知识讲座和培训指导、提供他人代办服务等方式,便捷老年人群体,弥合“数字鸿沟”。
“不要一味强求所有事情都在网上办理,应针对非网民群体的真实需求做出人性化的安排。”何延哲指出,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网民比例并不低,应该针对国情、因地制宜,比如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引导农村里的带货能人帮助不会上网的父老乡亲直播推介产品。
标签: 4亿多人为何不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