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0年,疫情防控成为志愿服务最重要的内容;与此同时,社会治理、乡村振兴、文明实践、扶贫攻坚等志愿服务继续推进。为此,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广东省团校志愿服务研究中心连续开展两次全国性志愿服务问卷调查:第一次是2020年2月开展的“各省市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服务问卷调查”,第二次是2020年4月开展的“文明实践与公益小镇志愿服务问卷调查”,其中都涉及未成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情况。
两次调查均由“社志会”微信公众号发出问卷,志愿者通过网络填写回答。第一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9926份,其中18岁及以下人员占8.64%。第二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0551份,其中18岁及以下人员占5.05%。全国31个省(区、市)都有志愿者填答问卷。
未成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有哪些新领域、新内容、新方式?未成年人参与志愿服务与成年人有什么区别,需要把握哪些特点?
调查团队以“文明实践与公益小镇志愿服务问卷调查”的数据为主,结合疫情防控问卷调查数据,聚焦上述重点问题,对未成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
未成年人越来越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动机多样
问卷调查显示,未成年人在过去的一年中,参与志愿服务“每年1次”占41.04%,“每季度1次”占30.78%,“每月1次”占19.59%。调查表明,未成年人参与志愿服务主要是为了体验和感受,每年用一定的时间参与帮助社会、帮助他人,从而奉献爱心、服务学习。
进入21世纪,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全面发展的需要,借鉴国外未成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经验(包括亲子义工、志愿家庭、学校志愿服务等),我国越来越多地倡导和鼓励未成年人参与志愿服务。从调查数据看,参与频率在逐渐增加。
未成年人的志愿服务参与动机也呈现多样性。
从调查数据看,未成年人选择“帮助有需要的人”占70.25%,中老年人选择“帮助有需要的人”占79.40%。但在其他选项上呈现出差异性,反映不同年龄的志愿者在动机和需求上有所区别。如“锻炼自己的能力”选项,中老年人选择率是 28.63%,未成年人选择率是49.78%;对于“增加社会见闻,获得和丰富自己的经验”选项,中老年人选择率是19.78%,未成年人选择率是26.62%。
通过比较分析,调查团队发现,未成年人由于正处于学习、成长阶段,更期望在志愿服务中锻炼能力、丰富经验,从而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素质。
广东省团校志愿服务研究中心教授、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会长谭建光表示,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在参与志愿服务的时候,都有帮助社会人群的愿望,也有自我丰富和提升的需求,但是未成年人的自我发展需求更加强烈、 突出一些。
未成年人安全有序参与志愿服务,途径多样
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领域越来越广泛、内容越来越多样,未成年人能够根据年龄特点选择参与简便、易行、有效、安全的志愿服务项目。
从调查数据看,未成年人参与最多的是“环境维护”服务,包括环境保洁、绿化维护、环境美化等,占56.81%;其次是扶贫帮困(为下岗职工、残疾人、老年人、失学儿童、特殊困难家庭等弱势群体提供帮扶),占31.12%。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过程中,未成年人也积极关注并参与。
调查发现,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参与防疫志愿服务的渠道差异较大,也反映出未成年人社会动员的不同渠道。在疫情防控最紧张的时候,大中学生都放假离开学校回到家中,参与此项工作主要不是“单位(学校)的要求”,而是出于自己的主动和热情。
未成年人拥有较多自主性、灵活性。对于“社会组织招募”“亲戚、朋友等他人介绍”两个选项,未成年人选择率分别是61.42%、42.07%,均高于成年人选择率。可见,未成年人主要通过公益机构、志愿组织招募和家长、亲友介绍参与防疫服务,在社区和乡村防控宣传、环境卫生等服务中发挥作用。调查数据反映出近年来志愿服务社会化程度提高,单位之外的志愿服务参与机遇增多,未成年人可通过不同的途径参与服务活动。
选择适合易行的志愿服务项目,有利于保障未成年人的安全健康。因此,未成年人志愿者特别是中学生志愿者较多选择网络防疫服务项目,通过网络渠道开展志愿服务。从调查数据看,未成年人运用网络“转发、宣传相关的防护知识”的占48.25%,“转发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信息”的占46.97%,“转发捐款捐物的信息”的占21.56%。此外,未成年人还通过网络参与“艺术战疫”志愿服务,编写和创作激励抗击疫情的文艺作品;通过网络开展慰问和沟通,为隔离观察、居家防护的人员提供温馨关怀等。
调查团队还发现,在全国各地的试点县区,未成年人积极参与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之中,一方面运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宣传新时代新思想,传播文明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在志愿服务中获得体验和成长,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从调查数据看,未成年人对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宣讲方式,选择率排第一、第二位的分别是“理论观点新颖”(占47.83%)、“多讲案例故事”(占44.94%)。这表明,未成年人在学习和掌握新思想新理论的过程中更喜欢新颖、活泼、生动、有趣的方式,这些方式能够实现“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主流价值传播效果。
伴随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色小镇建设掀起热潮,其中,公益小镇建设即通过发展公益志愿服务和营造友善关爱文化,构建和睦生活、共建共享的家园,成为新时代城乡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也成为未成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新场所、新途径。调查发现,未成年人乐意参与公益小镇志愿服务的占72.64%。
未成年人成为志愿服务的新生力量
“伴随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壮大,未成年人参与志愿服务将成为促进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结合近些年的走访调研以及问卷调研结果,谭建光表示。
为什么未成年人近年来逐渐成为志愿服务的新生力量?
谭建光解释,之前志愿服务一直没有发动和推动14岁以下未成年人参与,但是这些年教育部门、各级团委、文明办等部门陆续针对中学志愿服务发文,并在一些社区内组织小志愿者开展亲子志愿服务活动。“这几年从党和政府各级部门政策、推广等方面,对未成年人参与志愿服务越来越重视。”
他也提醒,目前从安全风险的角度考虑,未成年人参与志愿服务要有监护人陪同或者征得监护人同意。
去年,谭建光曾到深圳调查,发现一个现象。有些志愿者告诉他:“我们现在快‘下岗’了。”原来,中学生有参与志愿服务的相关要求,很多学生要到图书馆等相关岗位服务,所以成年人志愿者就会在寒暑假等中学生志愿者参与比较集中的时间段把岗位让给他们。
另一方面,谭建光还了解到,很多家长越来越支持孩子参加志愿服务,让孩子在志愿服务中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锻炼孩子。以参与式锻炼替代说教,让孩子在人格、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这是家长比较看重和支持未成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未成年人成为志愿服务新生力量的一个客观因素。
谭建光表示,未成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成为一种新生力量,有两个方面的效应。志愿服务现有主体力量的基础上,新生力量是一种补充,另外,新生力量带来新的活力和新的特色。
谭建光团队进行实践调查发现,在好几个试点县区,一些小学的志愿服务活动在这里开展,小孩子的思维在实践中得到开发,同时,在对本地民俗文化的挖掘中,小孩子融入文明实践,使得文明实践更有活力。
谭建光多年从事中国青年志愿者的发展方向研究,他表示,未成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双功能长期客观存在,但是过去对此研究不够,他在之前的研究中就曾提及青少年志愿服务的双功能。“很多中小学老师向我反馈,双功能对他们很有启发。过去一般理解志愿服务就是帮助他人,但是对于青少年来讲,真正帮助他人的功能只是一个部分,更重要的部分是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谭建光解释,从育人的功能来说,如果仅仅是灌输式讲道理,孩子们接受起来相对被动,但通过参加志愿服务进行亲身体验,效果就会更好。比如到敬老院参加志愿服务,看起来是陪伴老人,但是在交流中老人的经历或者一些鼓励,会让小孩子们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志愿服务的双功能虽然在各个年龄层次都存在,但对成年人来说助人功能为主,育人功能为辅。未成年人正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参与志愿服务可以促进自己在实践中接受和理解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对促进其个人成长更重要。
标签: 未成年人参与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