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经济 >

疫情下投资股票市场 医疗服务子行业表现较好

摘要

防疫与经济两难背景下:精准防控可能是最实际的选择

全球新增确诊人数持续走高---美国回升,南半球不断创新高,国内输入性风险高企。5月底以来,全球每日新患数量维持在10万人以上,且有持续走高趋势,考虑到全球人口流动及新冠病毒传播特性,我们认为未来国内新患完全“零增长”的可能性很小。未来不排除多次出现类似北京疫情的情况。“早诊早隔离”的精准防控政策,可能是较为实际的选择。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医药投资的变与不变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医药投资的长期变化主要体现在:精准防控利器------检测试剂的持续需求、疫情暴露出的医疗新基建投资需求、疫苗及相关药物研发的需求、互联网医疗的兴起。而不变的仍然在于刚性的需求及永恒的创新。

下半年:继续拥抱高景气度子行业

我们维持近期的观点,目前应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下半年行业景气度的演变。我们认为下半年,在疫情防控的同时、行业会进一步进入常态化发展。在此背景下,我们可能会陆续看到比上半年更加密集的产业政策重启,包括第三次药品集采方案、高值耗材国家集采试点及新一轮医保目录谈判等政策。所幸这些政策基本都在市场预期当中,因此对板块的冲击相对有限。拥抱高景气主线仍然是目前最好的应对策略之一,这些主线中的核心标的业绩兑现情况及长期成长逻辑较为乐观。我们继续看好创新药、CXO、仿制药产业链上游、疫苗、医疗器械、医疗信息化、连锁医疗及药房等赛道。

行情:整体跑赢大盘,医药零售、医疗服务子行业表现较好

本周医药指数上涨5.54%,万得全A指数上涨2.62%,医药指数整体跑赢大盘2.92%。2020年以来,医药指数整体跑赢大盘30.28%。在28个行业中,本周医药板块涨跌幅排在第3位,2020年涨跌幅排列在所有行业第1位。子行业方面,本周11个子行业全部上涨。医药零售(+11.03%)、医疗服务(+8.30%)子行业涨幅较大,原料药(+2.15%)、药用辅料及包材(+3.73%)子行业涨幅较小。2020年以来,11个子行业全部上涨,其中IVD(+76.54%)涨幅最大,医药分销(+8.44%)涨幅最小。

风险提示

疫情进展超出预期,影响企业经营;集采、医保控费政策比预期严格;新药研发进展不及预期;企业业绩不及预期。

正文

防疫与经济两难背景下:精准防控可能是最实际的选择

全球新增确诊人数持续走高

全球新增确诊人数持续走高:美国回升,南半球不断创新高。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数据,目前全球确诊患者达到875万,6月20日新增12.5万例,6月以来每日新增患者数量持续走高。增长患者人数较多的国家有:美国新增3.2万例,巴西单日新增患者5.5万例(6月19日),印度新增1.5万例,俄罗斯新增7870例,南非新增4966例。目前美国新增患者人数再次回升,巴西、印度、南非等国新增患者人数不断新高。

难以平衡的两极: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受到国内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压力,目前大部分国家都在逐步放松疫情管制。德国、意大利、英国等疫情高峰已经过去的国家解封进展较快;美国虽然新患人数再次回升,但大部分州也都在放松管制,而且我们看到放松管制的州的新患增长明显;巴西、印度等仍处于疫情高峰阶段的国家相对管制严格,但也在尝试逐步放松管制。

输入型风险高企,精准防控可能是较为实际的选择

全球第一波疫情持续走高背景下,国内输入性风险高企。5月底以来,全球每日新患数量维持在10万人以上,且有持续走高趋势,考虑到全球人口流动及新冠病毒传播特性,我们认为未来国内新患完全“零增长”的可能性很小。以北京为例,本次北京的疫情发生较为突然,6月11日至6月20日,北京累计确诊患者227人,其中6月20日新增患者22例。从目前获取的信息看,基本属于输入型病毒。

“早诊早隔离”的精准防控政策,可能是较为实际的选择。此次疫情发现较早,依赖于政府强力介入、早诊早隔离政策的严格执行,北京疫情基本稳定。北京市卫健委已经发布《进一步加强疫情期间发热门诊和院感防控管理》对就诊的发热人员全部进行新冠病毒核酸和抗体检测以及CT和血常规检测;6月17日起,北京应急响应级别上调为二级,并相应调整防控策略;6月18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北京疫情已经控制住。近一周的新增患者人数有所下降,目前稳定在二十多人,我们认为北京迅速加强防控措施,目前疫情基本稳定。未来,依据不同区域风险级别进行分类管理的精准防控可能是较为实际的选择。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医药投资的变与不变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医药投资的长期变化主要体现在:精准防控利器------检测试剂的持续需求、疫情暴露出的医疗新基建投资需求、疫苗及相关药物研发的需求、互联网医疗的兴起。

精准防控利器------检测试剂的持续需求

核酸检测试剂相关多家厂商持续受益。截止6月14日,国家药监局已批准上市的新冠检测试剂已达42款,其中核酸检测共22款,临床使用最为普遍的PCR试剂产品20款,涉及到的上市公司包括华大基因、达安基因、迈克生物、明德生物、复星医药、硕世生物、东方生物等,我们初步测算国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业务对出厂端贡献有望超过25亿元;此外还有安图生物、艾德生物、透景生命等也均完成新冠核酸检测产品研发并完成CE认证,考虑到核酸试剂出口增量贡献更大,对IVD行业相关公司今年业绩预计将有直接帮助。

抗体检测和ICL行业亦将受益。住院患者及发热门诊患者在核酸检测同时检测新冠抗体,将有利于诊断患者病程、并降低漏诊率,我们同时看好新冠抗体发光检测在国内的快速推广。国内化学发光龙头公司安图生物与迈克生物有望借助此次疫情加快在三级医院的装机进度,进口替代进程提速。此外,新冠核酸筛查人群和范围扩大,直接有利于ICL行业承接核酸检测业务,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各家都将在此次抗疫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行业龙头金域医学等每日标本检测能力最大,将充分受益。

IVD行业二季度经营持续向上,重点推荐金域医学、迈克生物及安图生物。考虑到二季度医院整体复工进一步好转,医院诊疗量回升使得检验试剂的销售逐渐正常,叠加海外疫情蔓延带来的试剂出口及国内疫情防控的新冠检测需求,预计二季度IVD板块主要公司业绩开始恢复或高于正常增速增长,整体业绩也将持续好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我们重点推荐迈克生物、金域医学、安图生物,建议关注迪安诊断、万孚生物、华大基因、达安基因、硕世生物、东方生物、透景生命等。

疫情暴露出的短板----医疗新基建建设受益

全国公共卫生资源的重要短板在ICU病房和传染病院区(医院)。据统计:2015年,我国平均ICU床位数为3.19张/10万人,尚有多半的地区未达全国平均水平。全国人口集中的华东地区,ICU 床位人口比居全国首位,床位数为4.03/10万人。中国人均ICU资源拥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2007-2013年为ICU医疗资源快速扩张期。从有数据统计开始,2007-2013年为ICU科室建设热潮期,ICU床位数增速在25-30%;但近5年这一增速回落至10%左右,2018年全国医疗机构ICU床位总数为52568张。

ICU科室建设的主要配置设备包括监测、呼吸、输注及IVD等器械。按照06年协会的指南要求:我国三级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均应设立重症医学科。ICU必须配备足够的专职医护人员,必须配备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设备。单个ICU的规模为每个ICU管理单元以8~12张床位为宜;床位使用率以65~75%为宜,超过80%则应该扩大规模。单个ICU人员的配置为专科医师:床位数为0.8~1:1以上;ICU专科护士:床位数为2.5~3 : 1以上。

我国传染病医院(院区)的建设长期滞后。国家层面曾于2003年5月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传染病专科医院或者指定具备传染病防治条件和能力的医疗机构;也曾于2004年9月公布 《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 》,要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制订感染性疾病科各级医师、护士等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但从历史数据看,我国传染病医院(院区)的建设长期滞后,医院数量增长不明显,医生人数亦增长缓慢。

传染病医院(院区)建设需要配置的医疗设备繁多。其中主要包括消毒、诊疗及防护类用品三个大类。

全球战略性资产:疫情相关疫苗及药品研发

相关疫苗研发成为各国关注重点。目前我们看到牛津大学、康希诺、Moderna、中国生物/武汉所及科兴生物公布了较为乐观的阶段性研发进展,其中仅有康希诺生物披露了详细的临床数据。根据康希诺/军科院在柳叶刀上披露的1期临床试验28天初步结论显示:Ad5-nCoV安全有效,初步临床试验数据支持进一步研究。1)Ad5-nCoV疫苗接种后28日可耐受并具免疫原性;2)接种后的第28日体液免疫达到峰值;3)特异性T细胞应答在接种后第14天达到峰值;4)初步结果支持Ad5-nCoV疫苗的进一步研究;5)根据试验数据计算,第28天RBD抗体出现至少4倍增加人数比例在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97%、94%和100%;第28天中和抗体出现大于4倍增加人数比例在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50%、50%、75%。

相关药物研发的热点之一在中和抗体,国内君实生物已进入临床阶段。6月7日,君实生物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共同开发的重组全人源抗新冠病毒单克隆抗体注射液(JS016)获得CDE批准进入I期临床试验,并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这是全球首个在健康受试者中开展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临床试验,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菁教授与张文宏教授联合主持,将为探索JS016在人体中抗新冠病毒的治疗与预防疗效提供依据。此前,君实生物还与礼来制药达成合作协议,由礼来负责JS016在大中华以外地区的临床开发、生产和商业化,同时君实生物持有大中华地区的所有权利。礼来也将尽快启动美国的临床试验。

互联网医疗产业链兴起

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企业积极抗疫。以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好大夫、微医为代表的平台在积极发挥作用,提供线上义诊。从各企业自己公布的服务人次来看,我们认为至2月底应该都超过100万人次。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医疗企业有望在疫情期间培养用户习惯。

公立医院积极开展线上诊疗,有助于患者了解线上问诊模式。在疫情过程中,多家公立医院上线快速问诊。相比于平台型互联网医院,公立医院的线上问诊更容易获得患者信任。在此之前,部分患者不愿意了解互联网医疗,此次疫情的特殊情况,让患者有一个接触、了解和使用互联网医疗的契机。我们认为2019-nCoV肺炎疫情有助于培养患者线上问诊的习惯,推动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

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产业链上游的医疗信息化也受益。此次疫情激发了很多医院搭建互联网医院平台的需求,医疗信息化企业纷纷为医疗机构提供免费搭建平台的服务,帮助上线快速问诊服务。我们认为这将有利于医院了解互联网诊疗咨询对线下问诊的有效支持作用,后续医院建设互联网医院平台的热情将增高,促进医疗信息化行业的高景气度。

行业投资的不变:刚性的需求与永恒的创新

无论横向或纵向看,医药的刚性需求明显。横向看,医药无论是收入和还是利润增速在今年疫情背景下,都体现出更强的抗风险特征。纵向看,从2月18日国家卫健委要求恢复正常诊疗秩序以来,我们预计目前各地平均诊疗量已恢复至九成左右,尤其是肿瘤、透析等科室尤为明显。

创新仍然层出不穷。过去五年看,医院用药的前十大品种中,治疗性品种和创新药地位不断提升。我们认为主要推动的政策来自于:一是仿制药集采政策,在此过程中仿制药加速替代原研市场,实现腾笼换鸟;二是医保谈判加快创新药纳入医保报销,推动创新药渗透率快速提升。企业创新转型热情高涨。2018年以来,行业创新转型速度明显加快。其中,头部公司快速跟进全球领先靶点;传统企业则通过合作研发、收购及产品引进等方式加快转型。近期恒瑞医药PD1单抗的食管癌、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两项适应症获批,三生制药的伊尼妥单抗(抗HER2创新单抗)陆续获批,创新仍然是行业增长最重要的动力之一。

下半年:继续拥抱高景气赛道

我们维持近期的观点,目前应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下半年行业景气度的演变。我们认为下半年,在疫情防控的同时、行业会进一步进入常态化发展。在此背景下,我们可能会陆续看到比上半年更加密集的产业政策重启,包括第三次药品集采方案、高值耗材国家集采试点及新一轮医保目录谈判等政策。所幸这些政策基本都在市场预期当中,因此对板块的冲击相对有限。拥抱高景气主线仍然是目前最好的应对策略之一,这些主线中的核心标的业绩兑现情况及长期成长逻辑较为乐观。我们继续看好创新药、CXO、仿制药产业链上游、疫苗、医疗器械、医疗信息化、连锁医疗及药房等赛道。

本周行情:整体跑赢大盘,医药零售、医疗服务子行业表现较好

本周医药指数上涨5.54%,万得全A指数上涨2.62%,医药指数整体跑赢大盘2.92%,另外本周上证指数上涨1.64%,沪深300上涨2.39%。2020年以来,医药指数上涨35.33%,万得全A指数上涨5.05%,医药指数整体跑赢大盘30.28%。上证指数下跌2.70%,沪深300上涨0.05%。

在28个行业中,本周医药板块涨跌幅排在第3位,2020年涨跌幅排列在所有行业第1位。

截至2020年6月19日,医药板块估值为50.13倍,沪深300估值为12.57倍,万得全A指数的估值为18.21,剔除银行后全部A股的估值为30.46倍,医药板块估值整体处于历史中高位。估值溢价率方面,相对于剔除银行后全部A股的溢价率为64.56%,估值溢价率升高。

子行业方面,本周11个子行业全部上涨。医药零售(+11.03%)、医疗服务(+8.30%)子行业涨幅较大,原料药(+2.15%)、药用辅料及包材(+3.73%)子行业涨幅较小。2020年以来,11个子行业全部上涨,其中IVD(+76.54%)涨幅最大,医药分销(+8.44%)涨幅最小。

个股方面,本周涨幅前5分别为英科医疗(+23.27%)、宝莱特(+21.28%)、紫鑫药业(+19.22%)、达安基因(+18.60%)、国药股份(+17.73%);本周跌幅前5分别为济民制药(-25.57%)、天目药业(-22.57%)、富祥股份(-10.09%)、莱美药业(-9.97%)、美诺华(-8.35%)。

资金配置:Q1基金超配医药,资金避风港属性凸显

2020年一季度资金配置比重大幅提高。公募基金一季度整体医药持仓比例在14.46%,较前一季度提高3.54个百分点,剔除医药基金以后的持股比例约为10.95%,较前一季度提高3.18个百分点。拉长来看,目前基金持仓比例为2015年以来的高位,但低于2013-2014年的峰值。Q1基金超配医药,资金避风港属性凸显。

从持有的个股看,公募基金仍然偏好细分市场龙头。目前持有基金数前五名分别为:创新药龙头恒瑞医药(864),医药消费龙头长春高新(489),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445),医药外包龙头药明康德(257),疫苗龙头康泰生物(185);持股市值前五名分别为恒瑞医药(303.8亿)、迈瑞医疗(208.7亿)、长春高新(186.9亿)、康泰生物(90.0亿)、眼科连锁龙头爱尔眼科(76.7亿);持有流通股比例较高的前五名分别是大参林(25.9%)、祥生医疗(23.0%)、天宇股份(21.8%)、康泰生物(21.6%)、健帆生物(21.3%)。

从持股变化来看,一季度公募基金在创新药、疫苗、器械、原料药以及抗疫获益公司上加仓较多。持股基金数增加的前五名分别为迈瑞医疗(+242)、恒瑞医药(+160)、长春高新(+130)、智飞生物(+113)、康泰生物(+106);持股市值增加的前五名分别是迈瑞医疗(+122.2亿)、恒瑞医药(+64.7亿)、康泰生物(+43.2亿)、长春高新(+34.7亿)、华兰生物(+33.3亿);持有流通股比例增加的前五名分别是:英科医疗(+20.7%)、天宇股份(+19.6%)、祥生医疗(+18.4%)、一品红(+9.7%)、普洛药业(+9.1%)。

中信建投医药近期报告及盈利预测表

风险分析

疫情进展超出预期,影响企业经营;集采、医保控费政策比预期严格;细分行业竞争激烈程度高于预期;新药研发进展不及预期;企业业绩不及预期。

标签: 疫情下投资股票市场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