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四起,锦官之城花繁叶茂。沐浴自贸试验区的改革春风,成都制度创新多点开花。其中,成都自贸试验区自挂牌运行以来,在金融创新的主阵地,成效逐步显现,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核心,有效链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充能。
成都市自贸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据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在伦敦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显示,成都全球排名从第86位(2017年),上升至目前的第37位(2021年),上升49位。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显示,2020-2021年度,成都排名第三批自贸试验区“金融管理与服务创新”第一名,排名全国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与服务创新”第四名。
扩大金融创新成果
自贸试验区作为开放前沿阵地,成都积极推动各项改革措施精准落地,不断优化提升自贸改革试验营商环境。截至目前,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成都区域的155项改革试验任务,已实施154项,实施率99%,完成复制推广全国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212项。
成都深耕自贸试验田,结合全国成熟案例,探索形成具有成都特色的开放之路,产出430余个改革实践案例。其中,“分布式共享模式实现‘银政互通’”等3项成果2020年获国务院批准向全国复制推广,在全国第三批自贸试验区片区城市中位列第一;2021年“中欧班列运费分段结算估价管理改革”入选全国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13项制度创新成果被国家层面采纳面向全国复制推广,51项制度创新成果推广到全省。
细化到金融领域,成都着重实现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稳定发展。2019年7月,成都创新性地提出“自贸通”金融解决方案,成功入选商务部发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通过系统整合各类金融资源和政策资源,实现政府、银行、担保多方联动,帮助企业降低融资门槛,提供利率、国际结算手续费优惠及利息补贴等综合服务,有效展示金融服务功能的质效。
面对持续推进“放管服”的改革要求,推动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是改革创新扩大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挑战。成都市自贸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通过结算场景创新来提升跨境人民币结算功能。当前成都市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银行机构达46家,跨境人民币结算额从2017年的608.9亿元,快速增长至2021年的1459.64亿元。同时将资金池业务作为便利化发展的有利抓手,成功落地西部首个航空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资金池,目前15家企业集团开展外汇资金池、9家开设双向人民币资金池,数量居于中西部前列。
培育发展新兴业态则是破题关键。2019年5月,四川省首架融资租赁飞机交付仪式在成都双流机场举行,实现了四川省飞机租赁产业发展实质性突破。截至2021年年底,航空租赁产业规模近50亿。而新兴业态,同时也是带动产业变革的重要基石,成都成立交子供应链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由40余家银行、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核心企业、科研院校发起,设立中西部地区首家供应链金融协会,有效实现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的金融生态圈。
增强金融创新应用
2021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19项措施从提升贸易、投资、国际物流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便利度等维度,要求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积极发挥自贸试验区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
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早在2019年11月,成都就启动了全国首个基于中欧班列多式联运“一单制”跨境区块链平台“中欧e单通”。运行两年多以来,1.0版本促进多式联运“一单制”提质增效,在全省范围内实现25家企业上链,货值4.5亿元,跨境融资近4000万美元。2021年4月,“中欧e单通”升级为2.0版本,将多式联运“一单制”线上签发和“外贸e贷”两大功能融合,有力地推动了中欧班列沿线贸易金融畅通,切实提升了“一带一路”沿线中小微外贸企业的融资可获得性。
工行成都分行国际业务部业务主管陈戎表示,“中欧e单通”2.0版是在中欧班列等跨境经贸领域的又一次创新探索,该项举措彻底打通了多式联运“一单制”项下金融与贸易接轨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2021年10月,成都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成都市商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四川省分局和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中小微外贸企业水平的若干措施》,首创两项汇率避险支持政策,外贸企业远期结售汇业务将免保证金、免担保费,连带外汇衍生品也将获得履约资金支持。
成都还将通过鼓励融资担保公司开展履约担保业务,引导中小微外贸企业树立汇率风险中性意识,并配套其他支持中小微外贸企业政策,来降低中小微外贸企业汇率避险成本以及中小微外贸企业汇率波动风险,显著提高企业参与汇率避险积极性,以普惠长效的特点,政策范围覆盖全市97%外贸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