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关注 >

数字化促进产业提质增效降本减存 重塑产业分工协作新格局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中国“十四五”时期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的发布有哪些重要意义?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面临哪些挑战?加快数字化转型,企业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发力?本报特邀业内专家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专家圆桌

盘和林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

于佳宁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区块链专委会共同主席、火大教育校长

刘向东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排名不分先后)

1.如何看待《规划》发布的意义?

盘和林:《规划》的发布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在数字经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配套体制机制建设方面,通过软环境和硬环境的建设将为中国数字经济开拓面向未来发展的新路,扫清发展中可能面临的障碍。

具体来看,有以下几方面意义:一是明确了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划》开篇提到“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将数字经济定位在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是以刚指标指导未来数字经济发展。比如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具备可执行和政策刚,能够有效指引数字经济发展。

三是重视数据要素流通对数字经济的驱动作用。《规划》着眼于从数据采集,到数据标注、清洗、脱敏、脱密、聚合、分析等环节的全链条建设,以改善数据供给渠道和数据产业链链条的方式,畅通数据流通,同时践行数据安全。

四是强调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发展。《规划》系统地给出了未来政策层面推动数字产业发展的方法。

五是关注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规划》从治理体系和安全体系两个方面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治理体系方面,强调监管技术在监管方面的重要、发展和监管之间的衡、协同和监管机制在监管中的重要以及考虑发挥社会主体能量完善监管。在安全体系方面,着眼于建立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

六是将数字贸易和国际数字合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于佳宁:《规划》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作出了系统部署,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对中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突出数据要素价值。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核心引擎,协同推进技术、模式、业态和制度创新,切实用好数据要素,将为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带来强劲动力。数据红利将是继人口红利之后的第二波要素红利,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实现数据要素的高效配置,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

二是带动产业提质增效。发展数字经济,“数字产业化”是手段,“产业数字化”是目的。数字化促进了产业提质增效降本减存,重塑了产业分工协作新格局,也孕育了新业态、新模式,加速了新旧动能转换,构建了现代产业体系,筑牢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

三是促进经济循环畅通。通过提升数字化供给水,可以进一步拉动数字化消费,助力供给侧结构改革,从而促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四是规范数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快速扩张,但发展不衡、不充分、不规范的问题较为突出,迫切需要转变传统发展方式,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提高数字经济治理水,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

刘向东:《规划》作为数字经济领域的首部国家级专项规划,对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加快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助于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数字技术正成为促进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新动能。

二是有助于推进供给体系优化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数字经济特别是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比重,将有效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引导各行各业利用数字技术实现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尤其在持续升级的数字基础设施之上拓展发展的新空间,打造构建智能化、网络化和高端化的经济新形态和商业新模式,将为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有助于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和提升社会治理水。加快发展数字经济,需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形成基于数据的生产、交易、流通等各类市场机制,同时利用数字技术提升社会治理水,为经济社会安全发展营造良好的监管环境。

四是有利于实现供需高水动态适配,提高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力。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可以有效打破时空隔离和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综合优势,通过有效的数字化台促进供需高效衔接和适配,降低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的成本,为畅通经济循环创造更多价值。

2.当前很多企业开始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面临哪些挑战?

于佳宁:中小企业在数字转型方面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底层设备数字化基础薄弱、数字化技术不够成熟、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艰难等方面。数字化转型是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企业产品形态、业务流程、服务场景、运营体系、财务机制等方方面面的彻底革新,建立一整套数字化体系。

首先,企业要结合行业特点加快建立完善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不仅要建设ERP、MES、SFC等数字化系统,还要形成一个更加智能化、数据驱动的管理和运营体系,这有助于决策者在海量的运营数据中分析企业运营现状,最终提升客户体验和运营效率。

其次,企业要建立适应数字化转型所需的组织结构,也要培养从企业领导者到普通员工的数字化的思维与能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考验的不仅是企业的数字化应用能力,同时也考验企业组织结构面对数字化的推动能力,以及公司决策者和员工对数字化的适应能力。

最后,要关注“元宇宙”等数字化变革新方向。元宇宙是新一代互联网Web3.0,将是一个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的数字化新空间,有望将数字经济带入新的发展阶段。数字人、数字藏品、数字房产、数字孪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元宇宙时代层出不穷,也代表着下一阶段数字化转型新方向,各类企业应保持关注。

盘和林:一是企业对数字化认知不够深入。大多数企业存在路径依赖,对于新产业、新模式、新技术,中小企业有畏难情绪。

二是企业缺乏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技术能力。若外购技术,中小企业会担忧受制于人;若内生研发,中小企业又没有足够的人才和资源来支撑。

三是金融机构对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力度不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基于金融机构对数字化转型达成效果的预期能力不足,所以在信贷方面对谋求数字化转型的相关企业表现不够积极。

四是数字化发展的基础设施薄弱,限制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在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方面,中国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但地域之间数字资源分配并不均衡,如算网和云网,算力、通信带宽分布不均衡,尚未形成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

五是数字化发展的制度建设尚需跟进。数字经济制度建设虽然会增加监管成本,但在很多领域,制度是数字化创新的前提条件。

六是产业链中尚有薄弱环节。芯片等行业的“卡脖子”现象导致企业发展数字经济过程中遭遇瓶颈,也对中国整条产业链的发展产生影响。

刘向东:疫情催化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速,但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在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不知如何转型。不同于消费端,生产端或服务端企业“触网”率虽有提升,但很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方向并不明确,特别是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改善经营状况,自然也不清楚怎样利用数字工具实现业务转型的需要。

二是数字化投入明显不足。相比于大型企业,多数中小微企业数字化投入不足,这些企业本身也缺少足够的经营资金。而且数字化转型不是一次投入,随着技术更迭,数据系统转换成本较高,试错成本和学成本均超出中小微企业的承受能力。

三是数字化基础设施参差不齐。由于各行各业差异较大,数字化设施的投资专用较强,而且是长期持续的过程,很多企业不敢贸然投资,造成不同规模企业开展投资数字设施的状况参差不齐。

四是企业缺乏掌握数字化技能的稳定人才队伍。很多中小微企业收入偏低,难以招揽掌握数字技能的人才,也难以形成稳定的队伍,进而对数字工具的利用面临捉襟见肘的局面。再加上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数据孤岛”的现象,使得这些企业更难以推进数字化转型和实施既定的数字化蓝图。

3.加快数字化转型,企业还需从哪些方面发力?

刘向东: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需要结合实际、把握机遇、明确方向,以小投入获取大收益。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一是从上至下都要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这就需要企业全体员工都要定期接受数字化新技术新产品学培训,充分掌握数字化工具对业务转型发展的有用,确保明确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方向,制定相应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使其与公司发展战略紧密匹配。

二是把握投入产出的适宜。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说,适用的技术是符合企业实际的,既要考虑企业能力与技术的适用,也要考虑数字工具的价比,争取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佳回报。

三是积极参与产业链供应链的数字化改造。引导中小微企业积极主动参与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改造,依托全链条数字化系统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融通发展。积极发挥互联网台企业的赋能整合作用,为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提供高效的系统解决方案。夯实全产业全流程的数字基础设施网络,推进行业数据便利化流动和信息共享。

四是积极推动全员数字技能提升。鼓励中小微企业积极开展员工数字化技能培训,加大企业全体员工的数字技能素质提升,及时帮助员工掌握必备的数字化技能,使其适应新业务业态模式的涌现。

于佳宁: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应更为关注数字资产化以及资产数字化,让数据真正成为企业的生产要素。数字资产化方面,对于任何企业来说,数据都是资产。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等前沿新兴技术极大地提升生产力,而区块链、智能合约等技术将带来新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大数据、万物互联将带来新的生产资料。数据资产化和有序流转充分运用是大势所趋,未来数据资产将成为每家企业最核心的资产类别,也将是创造数字化价值的关键来源。发挥数据的“乘数”效应,有助于实现其它要素的价值。此外,数据资产的安全存储与交易是数字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

资产数字化方面,目前很多企业拥有大量“呆滞资产”,流动较低,面临“有价无市”的困境,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财务困难。让资产流动增加的方式之一就是将资产数字化,也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此外,随着数字人民的逐步推广运用,企业资产数字化的进程会进一步加速,把资金流和信息流合二为一,资金流可以变成数据流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解决差异,化解矛盾,为传统产业向“新智能商业”转型提供源动力。

盘和林:企业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企业要对数字经济转型提高认识。《规划》已经将数字经济发展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了解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提高对数字经济、数字技术的认知,并结合自身的行业看数字化转型的可能,居安思危,着眼于长远。

二是企业要重视数据要素流动。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时代全新生产要素,要了解数据要素对企业产销的重要,利用工业数据、销售数据去做数据反馈,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三是要善于学,也要善于借助外力。既要在企业内部培育数字化人才,也要从企业外部引入数字企业帮助改造。市场经济发展的最大特征是分工协作,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尤其是企业数字化发展框架设定上,科学的统筹规划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企业要重视自身技术壁垒的形成。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应通过产学研融合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以积极的姿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而推动企业发展。

五是注重数字人才的培养。企业缺乏数字化人才,尤其是具备数字经济顶层框架设计视角的数字化人才,人才不仅要懂数字技术,还要有关于数字经济的前瞻视角,紧跟数字经济潮流。

六是推动标准化与互联互通。标准化和互联互通能够在企业之间架设桥梁,并最终形成产业生态。新的生态会带来新的需求,创新并非一定要来自技术,数字经济时代,更多的创新来自于已有技术的融合。

七是健康、有序推进数字化转型。要关注数据安全,保护个人信息隐私,防患于未然,对各类风险做好风险预警。

标签: 产业提质增效 降本减存 产业分工 现代产业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