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发展,消费需求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消费特征由大众化转向个性化、多样化和多元化,尤其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推动下,各类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新体验和新选择,丰富生活内容,提升生活品质。消费新趋势呈现以下特征:
消费便利化。随着90后、95后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兴群体,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三胎政策放开,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升背景下,消费者愿意为节省时间的产品与服务支付溢价,对便利消费、即时消费需求呈现上升趋势。社区生鲜便利店、综合便利店等细分模式迅速发展,其增速远远领先于其他零售业态。
消费智能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尤其是移动支付普及率快速提升,居民消费方式在查询、购买、支付等多个环节均呈现智能化趋势,网络零售市场移动端交易额占比迅速提高,尤其在疫情影响下发展势头更加迅猛,2020年中国移动电商市场交易额突破8万亿元,比2019年增长19.7%。
消费社交化。随着以互联网为支撑的网络社交工具日益发达,消费者获取消费信息的途径由熟人圈向广义“朋友圈”拓展,在微信、微博等平台上口碑和评价成为影响消费者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消费成为获得个人品位、身份标签的一部分,“网红餐厅”“明星同款”等成为消费热点,满足互联网经济时代的社交需求成为新趋势。
消费体验化。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行为由注重商品和服务功能向价值消费转化,更多追求心理、精神层面满足。以体验为中心,与消费者互动加强其对商品的了解,让消费者参与产品的设计、生产等前置环节,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控制感。
为此,在培育消费新增长点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供需匹配的高质量生产体系,实现品牌价值提升。引导企业瞄准更高标准,增加消费品市场多样化的有效、高质量供给。具体来看,一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设计水平。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采用定制化生产方式,快速生产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产品。二是积极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努力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加大培育自主品牌力度,培育品牌文化内涵,确立品牌的文化定位,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质的提升,从而吸引消费者更多消费国产品牌商品。
增加商品与服务多样化供给,满足“新消费”分化需求。具体来看,一是在商品和服务供给方面加快分级,实现精准化定位,鼓励企业按照不同档次,提供多层次商品和服务,满足不同群体需求,提高多样化服务水平;二是丰富新型服务供给内容,居民对各类服务需求快速增长,服务类型不断增加,应着力加强新型服务消费供给,鼓励新型服务发展,拓展消费空间;三是增加文化娱乐设施,包括影院、书店等硬件设施,扩大文化商品供给,丰富文化生活内容,增加演唱会、文化演出等文娱活动,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引导流通企业构建新商业流通模式,提升供需匹配效率。鼓励流通企业重塑自身价值链,改进价值实现方式,实现企业发展方式和流通模式的升级与创新。通过积极探索新型流通运作模式,推动商业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将流通企业的价值增值从销售终端向流通环节转变,进一步丰富商贸流通产业链条,构建信息化、现代化、系统化的现代流通配送体系,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同时提高流通效率。
构建规范的市场消费环境,提高消费满意度。一是要完善并改进事关消费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流通标准和商品服务质量标准,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强化线上线下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为消费者营造放心和安全的消费环境,不仅让广大消费者敢于消费,而且还能实现放心消费;二是全面改善优化消费环境,全面提高标准化水平,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加大消费领域的违法违规惩戒力度;三是改善消费市场信用环境,构建信息共享的消费市场信用评价机制和平台。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市场流通与消费研究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