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随着部分国家疫情出现好转迹象,国际经济呈现复苏态势,全球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需求明显增加,消费需求上升,但供给端却出现问题,全球供应链风险突出显现。
一是煤炭、电力、石油等供应紧张,能源紧缺已经成为全球普遍现象;
二是生活资料供应不畅,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商场、超市出现食品、服装和日用品等多种商品不同程度的缺货断货现象;
三是全球大宗商品和食品、生活用品价格明显上涨;
四是国际货运供应链出现持续紧张局面。一些重要国际港口出现严重拥堵。中国和东南亚等一些商品出口较多的国家则出现集装箱短缺和货物交货运输难等问题。
全球货运紧张的同时还伴随着国际货运价格的大幅上涨。今年8月中旬的全球集装箱货运指数显示,中国、东南亚至北美东海岸的海运价格首次超过每标箱2万美元,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上涨93点,为2010年中期以来的最高水平。
全球供应链问题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一方面,新冠疫情是主要原因,大范围持续蔓延的全球新冠疫情导致生产制造产能不足。例如,据报道,疫情已导致越南超过4万家工厂停工,影响了电子、芯片、手机制造、服装加工等行业的生产。疫情还导致货轮、海员等国际运输资源严重不足,一些国家由于缺少卡车司机而无法及时装卸货物,导致物流阻滞,商品缺货。
另一方面,经济复苏和消费需求反弹导致大宗商品和生活资料需求快速增长,而供给和运输紧张相对于需求则严重失衡。
除此之外,更深层原因则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全球贸易和供应链出现严重错配和失衡。
一是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奉行贸易保护、单边主义,其加征高关税和人为“脱钩、断链”等措施导致国际贸易和全球商品流通受到严重影响;
二是一些国家在国际上实行科技封锁和对重要商品垄断,“卡脖子”、打压别国实体企业等行为导致全球商品供给能力不足。例如,因芯片垄断导致“缺芯”,致使一些汽车和电脑、手机生产制造企业被迫减产甚至停产,供给明显不足;
三是因地缘政治和美国等国家的所谓“制裁”措施,导致国际能源资源配置失衡。如美国对“北溪二号”项目的制裁就影响了俄罗斯对欧盟国家的天然气供应。
当前全球供应链风险凸显进一步表明,国际供应链是一个互联互通互利也互相制衡、掣肘的整体,从能源、原材料供给到生产制造、到流通和消费都紧密联系,任何一个环节的阻塞和不畅都会导致全球供应链风险,矛盾累积甚至会出现供应链危机。因此,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努力应对和化解全球供应链问题和风险。
加强疫情防控和治疗领域的合作。新冠肺炎疫情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更彰显出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性。有效防控疫情也是应对和化解全球供应链风险的重要举措,迫切要求各国加强防疫合作,互通信息、分享经验,加强国际支持和援助,加强防疫科技合作等。
加强产需协同,国际产业结构和分工格局使得全球能源生产、制造加工形成空间上的集聚效应。例如,中国成为工业制造业第一大国,全球占比高达28%左右,加上中国抗疫取得成效,制造业恢复较快,因此成为当前全球诸多商品的主要出口供给地。而商品需求则遍及欧美和全球许多国家,使得中国的进出贸易和海上运输需求大幅增长。这种全球产需格局和空间分布更要求全球加强国际供应链的整体协同合作,提高协同能力,共同努力促进国际贸易的良性循环和运输的畅通,避免造成产需脱节和物流阻滞。
加强国际贸易合作,疏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例如,中国始终敞开大门,促进更高水平的开放,加强国际贸易合作,连续举办广交会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促进国际产需的有效对接,使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与国际共享,推进国际供应链的优化发展。
一些国家要摒弃冷战思维,停止科技封锁和经济施压。加强各国间的合作与协力,互惠互利,促进全球供应链良性发展。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经济手段畅通国际大循环。通过数字赋能增强全球供应链的弹性和韧性;创新跨境电商、数字贸易、跨境交付等新业态,用数字经济高质量联通国际生产需求以及运输和服务,通过数字化建立起有效协同的国际供应链体系。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