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媒体报道的现象,不少考生家长为填报志愿花钱、找专门机构咨询服务的现象越来越常见,推动了相关服务市场的火爆。而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1500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志愿填报”,近9成的相关企业都成立于5年之内。虽然填报志愿市场满足了一些高考生及家长的消费需求,但其中的乱象也不容小觑。
具体来看,以消费者的体验为例。用8000元买专业指导,更多的是图个安心,最后还是报了自选的学校。同样不容小觑的是,有不少高考志愿填报辅导机构打着一对一的旗号收费不菲,但他们所谓的“资深”老师、“高考志愿规划师”其实很多都是速成的。可见,消费者一旦对其深信不疑,很可能上当受骗。
针对市场乱象,强化监管亟待引起重视。据悉,近日教育部部署进一步做好考生志愿填报服务工作,强调各地要联合网信、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或个人开展志愿填报咨询活动的监管。这就很有必要。唯有对夸大宣传、虚假宣传、收取高价咨询费用、违规开展培训服务的中介机构、网站、APP等,加大规制,才能切实保障广大考生权益。
当然,也需要加强消费警示。据悉,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也就是说,所谓的“高考志愿规划师”“志愿填报专家”终归是“大忽悠”。对此,有关部门当加强消费警示,引导考生及家长切勿轻信所谓的“天价志愿填报”指导服务,以规避被忽悠,乃至钱财受损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志愿填报。
同时,强化服务业当重视起来。比如,各地教育部门、考试机构和高校组织开展“加强考生志愿填报指导服务”专项行动,为广大考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指导服务。严禁相关媒体、培训机构、中学、个人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复读生”等信息。这些辅助性措施做到位了,也有利于考生科学理智填报志愿。
终归而言,“高考志愿规划师”绝非是难治之疾。除去有效治理,考生和家长也当增强防范意识。尤其是,相关部门当积极作为。如,教育部就提出,各地要通过考试招生机构和高校官方渠道向考生提供今年招生专业目录、志愿填报指南、历年录取数据等材料,为考生权威参考信息。如此,也能遏制填报志愿服务市场的跑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