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季来临,就业问题又开始进入人们关注的视野。人社部发布数据显示,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高达2亿,占我国城镇就业人数的一半左右,其中互联网平台就业人数已达7800万人。据相关报道,目前我国灵活就业者中大学毕业生占比持续攀升。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发布的《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0年中国企业采用灵活用工比例约55.7%,比2019年增加约11个百分点,近30%的企业打算稳定或扩大灵活用工规模。
如何定义灵活就业,一般指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灵活形式就业的人员,如兼职、自由职业、个体工商户、劳务派遣等都属于灵活就业。58同城招聘研究院《中国灵活用工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灵活用工招聘需求主要集中在餐饮配送、家政服务、共享交通、物流仓储、数字营销、直播/短视频6大领域。
灵活就业现象越来越普遍,应多角度透视。乐观的角度会认为,灵活就业改善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状态;悲观的角度则认为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如何看待灵活就业现象,还需回归理性。笔者认为,就业现象的变化,本质上还体现了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
首先是企业用工需求的变化。企业用工需求发生变化,说到底是源于数字网络时代的背景。比如一些业务往来并不需要办公人员常期呆在办公室,企业为降低成本,更倾向于选择聘用兼职人员或短期聘用等灵活用工模式。其次,企业的用工理念也逐步在发生变化,由人才“为我所有”变为“为我所用”,特别是一些网络平台企业的兴起,使得用工理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其三,企业用工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如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劳务派遣等。总而言之,企业倾向于降低用工成本,在法律容许的范围内减少人工成本的支出,是一种新趋势。
随着理念、需求和方式的变化,助推了灵活用工市场快速增长。艾瑞咨询数据显示,灵活用工市场2016-2019年高速发展,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5%,2019年市场规模达到4779亿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催化了灵活用工的应用,预计未来几年灵活用工市场将会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若未来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在25%,预计2022年灵活用工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可见,灵活用工市场快速增长的动力,还在于企业雇主需求的持续增加以及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不断发展。灵活用工市场不断增长,可谓促进灵活就业现象的直接原因。
对于大多数灵活就业人员来说,增加收入、改变生存状况是根本需求。据有关报道,灵活就业人员往往来自于中低收入家庭,大部分是农业转移人口,如滴滴网约车司机中有一半以上是进城务工人员,灵活就业获得收入是其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灵活就业不仅改善了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状况,而且成为吸纳困难群体就业的重要渠道。
当然,我们在看到灵活就业对社会利好一面的同时,也应充分重视灵活就业存在的痛点。如一些劳动者在灵活用工市场中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工作不稳定、缺乏社会保障、薪酬不完全透明、缺乏安全感与主动性、缺乏职业晋升的希望与途径以及缺乏相关社会福利等。
正因为这些痛点的存在,有关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也引发社会普遍关注。有专家呼吁,“推进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十分重要,餐饮、外卖、快递等就业人员的职业伤害需要保障,当前是一个短板,需要有社会保险支持、财政支持、金融支持。
据了解,目前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在稳定劳动关系的基础上,快递、送餐等灵活就业行业并未纳入《工伤保险条例》中的应参保群体范围。但随着灵活用工需求增长,灵活就业人口不断增多,劳动用工去雇主化趋势明显,当前2亿灵活就业人员特别是灵活就业的农民工其工伤、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参保如何突破,亟待进入实质性探讨。
灵活用工、灵活就业是经济、社会、技术以及企业构架变化的必然结果,对于这一趋势,不仅需要多视角理性看待,更需积极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