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关注 >

精致的乡村美景 美丽乡村的新样板、好典型

这个劳动节,大半个朋友圈都在旅游,喜庆的氛围让人觉得“有点像过年”。被疫情封闭了一年多,人们迫切地想要换个地方生活。与往年境外购物、景点打卡的“人从众”模式不同,今年劳动节,朋友圈晒出的不少是精致的乡村美景。这与疫情下无法跨国旅游的现实有关,也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中国的乡村之美。一些村落不仅有“颜值”有“气质”,更在“城里人”的加盟下,变得更有诗意、有底气、有希望了。

河北于家石头村,300多年的石头村,与“不怕巷子深”“雕刻时光”等文艺店铺毫无违和感。云南外普拉村,村民自己参与创作了有当地文化味道的“村歌”。广西阳朔镇,计划经济时代的制糖企业被改造成酒店,别有一番风味……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中国农村,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与活力,让城里人感受到一种质朴的真实,甚至开始羡慕乡下人的生活方式。

朋友圈的变化,印证着一个强烈的信号: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发生历史性转移。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已经啃下,在一些地方,农村“喂养”城市的发展模式,正在转变为城市与农村共享机遇、共同发展。必须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正因此,必须以更有魄力的改革,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要警惕“牺牲农村”的惯性思维。

我们必须承认,乡村振兴的路上,肯定有一些村子是没有生命力的,最终要走向消亡。但一定有不少村子,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可以成为美丽乡村的新样板、好典型。现在一些地方,错误政绩观仍然大行其道,将出门见绿、乡风文明的村子,火急火燎地扒掉,农民的回迁房却还没开始盖,要3年之后才有下文,不能不让人怀疑这种拆迁是为了让农民过得好,还是让房价涨得快。农民的房子拆了,土地收了,相关地区“数字城市化”了,但城市公共服务和养老的压力最终要全社会来承担和消化。

二是要将乡村振兴的自主权还给农民。

如今,乡村建设最大的难题是农民没有自主权。在一些南方乡村,村集体经济有上亿元,却因为政策等限制,只能把钱存在定点银行,什么都做不了。被拆迁的村子,村集体经济萎缩、人心涣散。还有一些地方让资本下乡,“带动”农民致富,但最终是资本得利还是农民得利不好说;即便搞成了,农民脱离了土地,脱离了乡村生活,未见得就是乡村振兴的最高境界。豫南有个郝堂村,把农民组织起来建设新农村,村子搞得漂亮又有文化,却不是“给外人看的”,是为了农民过得好。结果没想到,吸引了大量城里人来参观,带来了户均年收入十几万到上百万。

三是为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松绑、赋能。

很多基层干部表示,乡村振兴的事不好干。一些领域长期积弊,“一招鲜”很难起效,必须敢于碰硬,久久为功,水滴石穿。劳动节期间,河北正定古城游人如织,整洁的市容、有序的交通、热情的居民令人印象深刻。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打下好基础,干部们一茬接着一茬干,才有了今天的好局面。当前,全党正在大力推进党史教育,把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落到实处,让基层干部没有后顾之忧,甘愿“功成不必在我”,乡村振兴没有理由搞不好。

四是要为下乡知识青年开路子。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不少年轻人到乡村去创业。但一些地方,还要求返乡青年办“暂住证”,他们也很难获得权利参与当地的公共事务。年轻人卖力振兴乡村,地方政府应该努力让他们有“归属感”,让乡村成为一片“海绵”,吸引更多有想法、有干劲的年轻人留下来、能融入。乡村成为年轻人实现理想的广阔天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不会丢掉乡村这个 “蓄水池”“加油站”。

标签: 精致的乡村美景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