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裁缝店里,年逾六旬的张怀友坐在一台老式缝纫机前,正忙着修改一件皮衣的尺寸,只见他动作娴熟,双手来回推送间,衣服的边角逐渐成型……凭借四十年的老手艺,得到街坊邻里的肯定和赞赏。记者日前来到张怀友位于贵阳市花溪区的店铺,听他讲述坚守裁缝手艺四十载背后的故事。
图为张怀友坐在缝纫机前修改服装。 蒲文思 摄
现年67岁的张怀友是重庆忠县人,1970年,年仅16岁的他为谋生计,跟着当地一位老裁缝学手艺。“那时候裁缝这门手艺很热门,像我们学艺的那时候很‘俏市’,那个年代基本上是客人家里面把布都买好了,然后客人请我们带上机器到家里做上门工。当时,主要是以做父母装和中山装为主。”时至今日,张怀友仍清晰记得,裁缝业在当时的红火景象。
图为张怀友在裁剪西服。 蒲文思 摄
经过两年的苦学,张怀友扎实掌握了裁缝手艺。1980年,经朋友推荐,张怀友离开家乡,只身前往贵阳闯荡。起初,张怀友主要是摆临时摊接客人的布料加工,凭借过硬的手艺和实惠的价格,很快,就赢得顾客的信赖并打开了市场。
图为张怀友地处街巷的裁缝店。 蒲文思 摄
随着加工订单越来越多,张怀友便寻思着开一家裁缝店,上世纪90年代,他开始从广东湛江订购布料全面接单定做服装,迎来了事业的高峰期。“最旺的时候我带着四五个徒弟,还请了师傅在家里面做。一个月做下来收入有几百元钱。”
随着时代发展,百货商店、各类服装店、网店开始兴起,老缝纫店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张怀友的生意从原先主要定做服装,变成了换拉链、裁裤边、缝裤脚、修改服装尺寸等琐碎活……面对这样的变化,张怀友心态平和。
图为张怀友在裁剪顾客拿来店铺修改的皮衣。 蒲文思 摄
“裁缝这门手艺肯定还是要有人做的,只是要根据规模和社会的发展来。”在张怀友看来,学一门手艺只要把它学精,不愁发展。“像现在经过大厂和正规的学校学出来,也是发展得不错的,比如做时装设计啊,在大厂里面做工。”
图为张怀友在使用电动缝纫机缝补。 蒲文思 摄
制衣数十载,初心尤未更。这些年来,不论是做衣服还是改衣服,张怀友用手上的一针一线织就匠心,不少老顾客依然青睐于他手工定做的服装,而经他修改缝补的衣服也受到客人的好评。采访当天,记者就不时遇到冲着张怀友手艺而来的客人。
图为张怀友手工针线钉纽扣。 蒲文思 摄
“我来过三四次了,第一次来找他改衣服的时候,看他做得比较精致,我就继续拿衣服来这里改,他做得很仔细,张师傅的手艺没得说。”居住在裁缝店附近的居民黄大姐对张怀友的手艺活赞不绝口。
家住贵阳市南明区甘荫塘的卓大姐经人推荐,专程找到了张怀友的店铺。“我是听别人讲,花溪这家裁缝店的老师傅改衣服改得特别好,我今天专程坐公交车找过来改一条裙子,只有这种有功底的老裁缝才改得好,其他人都改不好的。”
图为张怀友在量裤长。 蒲文思 摄
张怀友的裁缝店,如今也成为了街坊邻里歇脚聊天的场所,平日里大家有个缝缝补补的,都乐意找他帮忙,而他也总是笑呵呵地与大家相处融洽。张怀友告诉记者,目前他的孩子们已成家立业,他和老伴相互陪伴,守着这个“小天地”,在针线纷飞中留住时代印记,乐享人生。
图为张怀友在使用电动缝纫机缝补。 蒲文思 摄
“有得做就做,没得做就在屋里老乡和朋友摆一些龙门阵。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也其乐无穷。开着门面就是自己三餐时间规律,早上必须早点起来开门,把它当成一种锻炼。像我们现在年龄60多岁,也是以锻炼身体为主,随时踩着蹬着这个缝纫机,可以活动活动经络。”张怀友笑道。
标签: 六旬老人裁缝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