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察 >

天天新资讯:运载火箭技术专家龙乐豪院士:人类未来的星际旅行,需要新概念运输器

编者按:赤子之心,无悔奉献。为让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他们“愿得此身长报国”,以实际行动,践行为国为民之心。

多名顶级学者和科学家,在由中国科协“科创中国”与抖音联合出品的《院士开讲》中,毫无保留地展现我国科技创新的澎湃活力,呈现科学技术的广度与深度。

邬贺铨(79岁)、龙乐豪(84岁)、杜祥琬(84岁)、王玉明(81岁)、汪懋华(90岁)等,将向我们讲述如何依靠智慧破解难题,走出不一样的人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伟大的事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我们问天、问月、问星河,中国航天实现了从近地轨道到行星际的跨越。”

近日,在由中国科协“科创中国”与抖音联合出品的《院士开讲》第二季节目中,84岁的龙乐豪院士讲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同时,他介绍了中国航天系列规划,并解答了网友关于星际旅行的提问。龙乐豪院士表示:“想要实现更远距离的星际旅行,那必须要采取更高性能的新概念运输器,比如说核热推进,还有离子火箭,还有太阳帆。”

龙乐豪院士现场讲述

龙乐豪,1938年出生于湖北武汉,他是运载火箭与航天工程技术专家,原长三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国家月球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

“东方红一号”升空 开启中国人的太空长征路

在《院士开讲》中,龙乐豪介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是在打压和封锁当中成长起来的,完全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技术含量比较高。

运载火箭就是能提供宇宙速度的飞行器,或者说是运送有效载荷到太空预定轨道的运载工具。卫星能到预定轨道,要靠火箭提供宇宙速度。

根据牛顿定律,当物体的初始速度达到每秒7.9公里的时候,它就形成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绕着地球旋转,不会再回到地面。1970年4月24日,我们国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长征之路。

“我们火箭的起点比较高。”龙乐豪院士认为,虽然第一颗卫星的发射世界排名第五,可是卫星的重量达到了173公斤,比前4家发射的第一颗卫星重量的总和还要多。为纪念这一事件,2016年,国家把这一天称为“中国航天日”。

1975年3月的“331”工程,是中国第一个卫星通讯工程,如果单纯追求完成任务,把握比较大,但是龙乐豪和同事们为了实现自主创新,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

龙乐豪院士

经过9年的努力,中国终于在1984年4月8日成功将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送入轨道,实现了中国火箭技术的跨越,开启了国家卫星自主通讯的一个新时代。

“1984年4月8日之前,我们国家要搞卫星通讯,只能租用美国和欧洲人的。从那一天之后,我们就有中国人自己的设备了,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是非常有历史意义的。”龙乐豪院士认为。

他曾为火箭一夜白头 却见证中国航天发射纪录

在《院士开讲》互动环节,有网友提问:20多年前是什么让您的头发一下子白了?开讲间隙,龙院士也坦诚地和网友分享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1986年2月份起,为了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研制了“长征三号”甲乙丙三型更高性能的运载火箭。1994年2月8日,“长征三号”甲火箭首战告捷。

1996年2月15日,火箭起飞22秒后撞到山上,星箭全毁,让龙乐豪院士记忆深刻。“我本人当时是火箭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压力非常大,有人说龙乐豪一夜急白了头,虽然有些夸张,头发变白确实与此有关。”

后来,团队很快找到了原因,龙院士的白发却再也没有变回来。

话题“龙乐豪院士回忆一夜白头经历”登上微博热搜

迄今为止,该系列火箭已经发射129次,成功率达到98%。而在国际卫星发射市场,我们已经发射72次,将90多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为30多个国家提供过服务。

2015年以来,我国研制了“长征五号”“长征六号”等新型火箭,最大的特点是推进剂环保无毒无污染,运转能力大,可靠性比较高。低轨道的运载能力从8吨上涨到25吨,地月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可以达到8吨多。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有能力将8吨多的东西送到月球。

航天科研和未来的空间站 都值得中国人自豪

火箭、卫星、宇宙、航天之类的名词,对普通人来说代表着高大上,似乎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其实不然。

“我们开展了太空育种活动,就是把农业种子随着卫星发射上天,若干时间以后,再把它送回地面进行培育。”龙院士说,中国1987年开始发射育种卫星,到今天已经培育成功了700多种高产优质新品种,种植面积达到1.5亿亩,创造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有了优良的种子,我们可以将盐碱地变成良田,帕米尔高原也能种黄瓜。”

中国航天技术为践行“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这样的发展战略,作出了重要贡献。

正在建造中国的空间站,按照原来的计划,在2024年以后,有可能成为世界上唯一在天上由单一一个国家建造并且运营的空间站。

龙院士在院士开讲在线与网友交流

说起探月工程,龙乐豪认为,我们开展月球探测,专家们估算在月球上面有129吨氦山,用来发电可以供人类使用1.29万年。从2004年以来,中国航天完成了绕、落、回探测月球的任务,龙乐豪参加了第一次月球探测任务,见证了“嫦娥四号”落到月球背面的创举。科研人员通过对“嫦娥五号”所携带“月球矿物光谱分析仪”探测的数据进行研究,首次获得了月表原位条件下的水含量。最新研究显示,1吨月壤中大约有120克水,1吨岩石中大约有180克水。这些成绩,作为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骄傲。

要想完成星际探索 人类必须设计新概念运输器

龙乐豪透露,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正在对火星、木卫四、近地小行星、太阳系的边界等进行研究和探索。另外,中国正在探索建造空间太阳能电站,在地球同步轨道上面每平方米的太阳能可以产生1300多瓦的热能,我们可以把它收集起来传到地面,如果构建一个宽度一公里绕着地球转的太阳能电磁板,一年接下来的能量相当于地球上可以开采的石油总量。

中国计划在2035年以前构建一个10兆瓦级的发电站,在西安、重庆的山区已经开展地面试验,命名“逐日工程”或者“太空三峡工程”。

龙乐豪对很多人都喜欢询问的火星登陆问题进行了解释,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但实际操作仍有顾虑。“由于化学推进剂的速度比较慢,来回路上走加起来就得一年多,如果航天员在火星上再待三个月,来回差不多一年半。这个时间很长,对人的安全可能有危害,到底会带来一些什么问题不得而知。”

抖音搜索“院士开讲”看更多现场视频

要真正实现更远距离的星际旅行,必须采取新概念运输器,比如说核热推进,还有离子火箭、太阳帆或者新型发动机等。

最后,龙院士介绍,中国计划在2035年以前开发出能够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那将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

标签: 运载火箭 中国航天 星际旅行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