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制度规则‘软联通’,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安全,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塑造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在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简称“规划”)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章节,为“十四五”中国交通运输如何更好地实现开放合作,推进互联互通定下基调。
进一步畅通国际运输
无论是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网络,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口岸铁路、口岸公路、界河航道建设,还是强化面向俄蒙、东南亚、南亚、中亚等重点方向的陆路运输大通道建设,支持西藏打造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以及进一步完善海上战略通道,谋划建设亚欧陆海贸易通道、东北陆海贸易通道,补齐沿线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都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的“硬联通”所需。
近两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国际物流时效受到较大影响,“订舱难”“订箱难”等问题困扰着国际供应链,为进一步畅通国际运输,规划提出要发挥中国-新加坡互联互通项目示范效应,加强与周边国家协商合作,持续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提质增效,促进跨境班列班车发展;优化国际海运航线网络布局,提高中韩陆海联运效率,推动中欧陆海快线健康发展,扩大“丝路海运”品牌影响;稳固东南亚、东北亚等周边航空运输市场,有序拓展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洲际航线网络,建设“空中丝绸之路”;稳步扩大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签署实施范围;优化国际联程联运组织和中转服务,完善海外转运服务网络。
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
2021年,中欧班列克服疫情防控条件下各种困难,共开行1.5万列、发送146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22%、29%,开行数量大幅度增长,继续为保障国际供应链畅通前行。但与此同时,近年来中欧班列集装箱货运量的猛增也暴露出基础设施及处理能力方面的瓶颈。
因此,升级改造中欧班列铁路口岸和后方“卡脖子”路段,加快技术装备升级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推广中欧班列统一运单和内外贸货物混编运输,提高货源集结与班列运行效率,扩大图定铁路货运班列开行范围;健全中欧班列考核评价体系,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巩固维护品牌形象,强化风险防控;推动国际铁路联运规则衔接统一,探索建立与贸易、金融联动发展新规则,推动建立中欧班列政府间合作机制等工作成为规划为中欧班列未来发展选取的着力点。
深化多领域交流合作
未来5年,在更多领域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塑造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是中国交通运输业所不可或缺的。
规划指出,要主动与国际规则标准接轨,协调推动运输工具、装载单元、换装转运设备、作业流程、安全规则、服务规范、信息数据等标准对接。支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运输市场合作,推广交通与产业园区、城市一体开发建设的国际产能合作新模式。建立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加强深远海航行保障、搜救打捞、自动驾驶、科技人才等领域交流合作,打造国际一流船检机构,积极参与国际航空、海运业减排全球治理。
同时,为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安全,规划提出要着力形成陆海空统筹的运输网络,加强供需对接和运力协调,提升国家物流供应链保障能力。务实推动与东盟国家及重要海运通道沿线国家的合作,加强海事国际合作,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推进海外港口建设经营,建设现代化远洋运输船队,维护国际海运重要通道安全畅通。增强国际航空货运能力,提高航权、时刻等关键资源配置效率,支持航空公司构建国际货运航线网络,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航空物流企业,提升航空物流全球响应能力。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企业,稳步推进建设海外分拨中心和末端寄递配送网络。提升国际物流供应链信息服务水平,做好与外贸企业的物流信息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