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字化遇到老龄化,“数字鸿沟”问题也快速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在当下,互联网应用的适老化改造无疑是一条快捷的可行之路。不过,从开展《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的近一年时间来看,各大企业的积极性显然并不是很高。
进展缓慢的背后
赛迪研究院信息化与软件产业研究所鲁金萍告诉记者,根据9月统计,《方案》印发实施后,今日头条、喜马拉雅、百度、支付宝、上海移动、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滴滴出行、高德地图、高德打车、贝壳找房、链家、淘宝等企业积极响应,有近50%的App推出了适老版本,但新浪微博、微信、腾讯地图等没有明显行动。
在相关部委的敦促下,目前已有104家网站和互联网应用初步完成了适老化改造。为何适老化改造进程缓慢?
在鲁金萍看来,这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首先就是盈利模式不明晰,开发商改造动力不足。尽管很多人都在说“银发经济”拥有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应该看到,这一领域仍然存在很多阻碍因素,比如利润低甚至没有利润,这导致了企业布局不积极、适老化改造浮于表面。
“目前,App开发商的主要收益来源是广告,如果按相关规定去掉广告,推出适老化App就无利可图,商家的适老化改造便不够积极。”鲁金萍说。
其次是硬件功能不匹配。鲁金萍表示,部分智能手机的功能从设计之初就未能考虑老年群体,比如手机触控屏幕相较于物理按键无法提供更好的按键反馈、手机功能过于复杂导致操作难度较大、待机时间短等。此外,还有部分智能终端产品对适老化软件的适配性相对较差的问题。
最后是宣传调研不深入。鲁金萍表示,一方面,适老版App宣传力度小,中老年群体对适老化App的认知普遍不足。另一方面,App适老化改造前期缺乏深入调研,对老年人使用App的偏好、常用功能、使用频率、难点问题、意见建议等需求无法实现精准对接,导致适老化改造针对性不够、满意度不高。
据《老年用户移动互联网报告》显示,基础性操作已成为老年人用手机上网的最大瓶颈。其中,46.7%的用户存在应用使用与功能操作障碍,41.2%存在手机系统设置与维护障碍,32.7%不会下载App。有调研显示,有60.7%的中老年用户在使用App时面临不会下载、不会使用、不会安装升级和不会维护等现实困难。受使用功能障碍影响,全国老年人中,有40%只会使用通话功能。
服务能力需提升
在推动App适老化改造方面,开发商应站在老年人的角度思考,理解老年人群的痛点,真正做到简化功能和视图,而不是简单地放大图标、字体,换汤不换药。
鲁金萍认为,要实现App适老化改造,首先应加快智能终端的适老化改造,提高硬件匹配度。包括尽快制定和完善智能终端适老化改造相关标准规范,研究制定评估评价体系;推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适老化改造,为智能终端配备大屏幕、大字体、大音量、大电池容量,强化其简易模式、屏幕朗读、声音增强器、屏幕共享、语音助手、远程守护、一键人工客服等功能;研究设计“老年版”智能终端说明书。此外,还应鼓励企业不断丰富适老化智能终端种类,深入开展老年人需求调研,对App功能进行动态化、精细化调整,精准对接老年用户的适老化需求。
推动App适老化改造也要探索适老化改造盈利模式,提高企业积极性。鲁金萍举例道,比如信息资讯类App可通过出售高价值的信息来获利等。各地政府也可根据服务场景和发展前景对App创新项目通过政府首购、试点示范等形式加以推广支持。
此外,鲁金萍认为,从消费者层面来看,还应对老年人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数字掌控力。据“老年人的数字生活现状”调查反馈,在受访老年人中,愿意参与智能技术运用知识宣讲、反诈防骗科普及智能服务使用介绍等活动的超过91.3%。因此,一方面可以在权威媒体上为老年人开通线上课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通“我教老人用手机”小程序、开展智慧助老公益行动、成立互助组等多种方式,强化老年人在智能终端使用、网络诈骗防范、投资理财安全教育等方面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