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消费者发布《2021“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从舆情监测来看,今年“双11”促销活动期间消费负面信息主要集中在价格争议、虚假发货、平台问题等方面。
监测期内,中消协共收集有关“价格争议”类负面信息919382条,日均在38308条左右,信息量分布呈现集中趋势,11月1日舆情信息量最高,为143984条。
据中消协分析,价格争议集中在11月1日与预售定金和尾款有关。一是不少准备付尾款的消费者发现叠加各种优惠后,预售价格可能并非最优惠。二是不同直播间的差价争议、直播带货与直接下单的差价等争议。此外,元气森林失误设置超低价请用户退款事件,也引起网络舆情热议。虽然平台给部分消费者退了差价,但后续众多消费者的退款请求目前还未得到客服回复。
有关“虚假发货”类负面信息达227795条,日均信息量9491条。舆情信息量从11月1日起开始增多,11月6日达到峰值,为28202条。11月1日开始,不少网友吐槽物流信息不更新,客服机器人回复无法有效沟通。舆情持续增多并充分互动后,网友开始认为根本原因是商家虚假发货,造成物流信息多日不再更新。
此外,平台营销也激起吐槽声浪。中消协共收集与平台营销相关问题舆情集中事件负面信息123071条,负面信息在10月27日出现高峰,为18184条。
据了解,预售期间,淘宝平台喵糖活动引起舆情吐槽,10月27日舆情信息量达到峰值。舆情反馈两方面信息,均与“喵糖”有关。一是热议喵糖崩了,二是吐槽喵糖活动套路深,玩家内卷,平台收获广告价值。
中消协指出,“双11”电商大促的招式创新乏力,传统货架电商“卖货模式”密码正被破解。算法画像、“低价”引流的策略尽管创造了多轮商业奇迹,却被新入局的直播电商以社交营销的新打法强势叫板,而“直播秀场”对流量的收割围捕其实更简单、更粗暴。如果只顾随机潜在消费存量的肆意透支,而较少粘合固定消费意愿的增量贡献,流量争夺的拉锯战只能继续围着“低价策略”的怪圈打转。舆情热点槽点中无论是价格争议、虚假发货,还是平台方面暴露的诸多问题,或是今年“双11”流量效应见顶的内部矛盾外化。
中消协建议,持续强化对电商营销促销中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管控,既要紧盯特定时间节点,又要严守平时日常;鼓励并引导电商平台及相关主体寻找并构建更具诚意、更少套路的商业模式;呼吁并鼓励平台与商家以科技向善为宗旨,既要向大数据算法求用户画像精准,更要学会解析以人为本的传统商业密码。
中消协同时呼吁消费者不断加强健康消费理念建设,以更智慧、更从容、更具社会责任感的消费行为拥抱消费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