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出台近三个月,线上线下不同场合依然能捕捉到不少家长因“双减”而生的焦虑情绪。校内校外减负了,家长内心的焦虑怎么减?今年7月印发的“双减”引领性文件《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需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如何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设定对孩子的成长预期,达成家校减负共识,是当前“双减”工作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立法层面,家庭教育也受到高度关注。
不确定性带来焦虑
“别的孩子依旧在补课,你不补就感觉被落下了。”
“校内校外都讲究减负,学生现在是轻松了,可将来怎么面对中考高考的激烈竞争?”
“在仍以分数为主要选拔机制的情况下,家长很难做到不关注孩子的成绩。”
“双减”政策出台已将近三个月,不少家长依旧感到焦虑和迷茫。多位受访家长向中国商报记者表示,虽然对学生减负的各项措施喜闻乐见,但也担心这种学习方式不能帮助孩子应对竞争激烈的升学考试。
“现在我考虑最多的就是中考,听说以后普职分流的比例是1:1,我很担心孩子因为成绩不够好上不了普通高中。课内学的东西都差不多,为了赶超别人只能课外学。”北京西城区一位四年级学生家长对记者说道。
以前,不少家长靠给孩子报课外培训班来缓解教育焦虑。现在,学科类校外培训行为受到强监管,部分家长又转头寻找其他出路以安放焦虑,例如请一对一家教或私下“攒班”,依然难以逃脱“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怪圈。
教育好家长是第一步
怎样才能系统性破解这一怪圈?山东省泰山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王清林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改变“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和人才选拔模式之外,还需要从更新家长教育观念上入手,普及家庭教育知识,让家长客观认识孩子成长的普遍性规律,建立科学的育儿观,这是解决家长普遍焦虑的关键所在。
那怎样才能让家长回归教育理性,从被动消极的教育绑架转向主动积极的教育参与,不再“唯分数论”“唯升学论”?中国商报记者了解到,配合“双减”政策实施的“家长学校”正在一些社区落地,集结了教育、心理、社区服务等多方资源,旨在通过各种家庭教育能力提升活动帮助家长顺利度过“双减”焦虑期。
“我们会定期举办家长沙龙,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比如家长如何识别孩子的情绪,如何进行亲子沟通等,也会设置一些基于‘双减’的课程,解决家长焦虑。”北京市西城区广内街道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负责人马骋对中国商报记者介绍,在近日该中心举行的家长学校“建校第一讲”中,他们就邀请了国内知名心理专家为家长分析“双减”焦虑的原因并支招,解答亲子相处中的困惑。
“说实话,之前我并没有很仔细地了解过‘双减’政策,只是听身边的家长说不让上课外培训班了,也因此产生过一些焦虑。通过专家讲解我开始对自己以前的教育观念进行反思,教育孩子不能短视、功利,家长应该主动去学习科学的育儿方法,将孩子培养成身心健康的人,而不是仅会考高分的学习机器。”参加过一期家长学校活动的李女士对记者说道。
家庭教育立法呼之欲出
值得注意的是,在立法层面,家庭教育也受到高度关注。10月1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分组审议了家庭教育促进法草案三审稿,并给与充分肯定,建议此次审议修改后提交表决。这代表着,从前期调研到进入立法规划,再到今年的三次审议,历经十年时间、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指导家庭教育的法律规范呼之欲出。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臧铁伟在10月18日举行的发布会上介绍,当前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一定焦虑情绪,有的是对未成年子女施加过重的学习负担,有的是对未成年子女沉迷网络等行为疏于管教或者不知如何管教等。对于这些问题,需要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综合施策,共同推动解决。
在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执行副主任苑宁宁看来,家庭教育立法着重要解决的就是家长“养而不教”和“教而不当”两个问题,家长没有意识、没有能力去开展家庭教育,或是虽然有家庭教育的意识,但是在理念、方式、手段上还有改善的空间。
据了解,家庭教育促进法拟从家庭教育角度作出一些规定,帮助缓解父母的焦虑。如在家庭教育内容上强调立德树人,引导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更多关注未成年子女品德、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的培养;在家庭教育方法上,引导父母树立正确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能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家庭环境;明确父母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