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疫情传播链再度延长。7月28日0时至29日12时,北京市新增2例京外疫情关联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均为湖南张家界返京人员。7月29日,北京市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通报,初步判断上述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654人,已落实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措施,其他密接人员正在进一步核实中。
涉及三条地铁线
根据通报,北京最新确诊的2人为夫妻,现住昌平区龙泽园街道龙跃苑二区,7月20日与女儿前往湖南张家界等地旅游,7月25日返京。
2人于7月25日乘坐G486次高铁5车厢于21:26到达北京西站,从11站台下车,21:31从北一出站口出站,乘地铁9号线于国家图书馆站换乘4号线至西直门站,随后换乘13号线至回龙观站。
庞星火提示,请与其轨迹有交集的人员主动向所在社区、单位或酒店报备,配合开展排查、隔离、核酸筛查、健康监测等各项防控措施。同时,要求北京市报告确诊病例所在街道和单位人员原则上不允许出京,如需出京,须持“健康宝”绿码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目前,初步判断2名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654人,已落实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措施。在防控举措上,昌平区连夜对病例居住小区及周边区域、工作单位、就诊医院等相关人员进行采样检测。截至29日中午12时,已累计采样38699人,已出结果8427人,全部为阴性,其余结果待报。
7月29日,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表示,疫情传播风险随时随地可能存在,防控一刻也不能放松,要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从严落实四方责任,持续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加强暑期社会面防控,科学精准、从严从紧做好首都疫情防控工作。要严控中高风险地区人员进京,严密防范境外疫情输入,持续加强监测预警,落实“14+7”健康管理措施,做好集中观察点安全管理。
张家界成疫情新爆点
截至7月29日17时,全国共有高中风险区2+36个。南京机场疫情外溢后,张家界成为疫情新爆点。除了北京,近日全国通报的多起感染病例都与张家界有关。
据了解,张家界最早出现在流调通报中,是来自7月26日辽宁省大连市披露的3例无症状感染者。3人曾于26日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转机前往张家界。
7月27日,大连新增1例无南京旅居史的本地确诊病例,该病例曾于7月22日与前述3名无症状感染者在张家界共同观看同一场次大型演出。观看演出席位均为A座席居中位置,前后邻排(8、9排)。
张家界28日发布通告称,经评估,7月22日晚第一场(18:00-19:00)魅力湘西所有观众属于高风险人群。据魅力湘西剧场官方透露,剧场共有座位数2800个,每晚会演三场。魅力湘西剧场28日宣布,即日起暂停演出一周。
此后,四川省成都市新增报告5例本土确诊病例,1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其中5人为湖南张家界市来(返)蓉人员,1人为关联病例,但在张家界期间并未观看魅力湘西演出。
7月28日,湖南省常德市报告1例无症状感染者,曾与成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张家界旅游后来常)有接触;7月29日,长沙宁乡报告新冠肺炎阳性检测者1例,初步研判在常德旅游时,与成都和常熟感染者共乘一船。
7月29日,江苏淮安通报4名核酸检测阳性人员,曾由企业组织前往张家界团体旅游;在张家界市,也确诊1例本土新冠肺炎病例。
“密接”概念已更新
此轮疫情传播范围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为变异毒株。7月27日,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丁洁通报称,此次南京疫情的毒株为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德尔塔(Delta)。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近期接受采访时表示,过去“密接者”的概念已经不适用于德尔塔毒株了。德尔塔毒株因其载量高、毒性大、传染性强等特点,改变了我们对“密切接触者”的定义。过去,两天前与感染者在一起吃饭,在同一办公室开会,距离很近,才算是密接者。现在,四天前与感染者在同一个空间,同一个单位,同一座建筑,都可算作密切接触。正是由于“密接者”概念的改变,管理模式才要调整。
此轮疫情也再度引发社会对于疫苗接种的关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7月29日凌晨发文表示:“注射疫苗后可以有人感染,像这次南京,上次广州,都有人在注射疫苗后感染。但如果不打疫苗,感染的人数可能会更多。”
截至2021年7月28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超16亿剂次。此外,深圳、江苏等多地已启动12-17岁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措施。”庞星火表示,北京于7月20日已启动高中阶段(15-17岁)人群接种,8月初启动初中阶段(12-14岁)人群接种。提醒市民朋友不要因为出游错过疫苗接种。
张文宏称,目前英国和以色列的疫苗接种率都接近了70%,近期放开后,出现了感染人数的明显上升,但是这种发病率的上升不再造成医疗资源的挤兑,该病的病死率也从去年最高的18%,降至最近一周的0.1%。“未来哪怕我们每个人都打了疫苗,新冠仍然会流行,不过流行的程度会降低,病死率可以降低。开放后还会有人感染,未来各国均要面对的是疫苗降低了病死率与疾病的传播,但是非常重要的还有市民的防控意识、国家的公共卫生体系(包括医院和疾控)的力量,才能最终达到与病毒的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