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价格一降再降,本轮养猪的“最佳时期”已经过去。从养猪向杀猪、卖肉业务延伸或是养猪大户们破解本轮“猪周期”下行困境的方式之一。那么,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业务能为养猪大户们分摊现阶段的压力吗?中国商报记者进行了实地调研。
新希望六和的应对之策
“我们现在每天能屠宰约800头猪,正常情况下工厂一天能屠宰超过2000头猪。”北京千喜鹤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于培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工厂屠宰的猪大部分来自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希望六和)自养基地,但受生猪调运政策影响,工厂的产能还未能完全利用起来。
北京千喜鹤食品有限公司是新希望六和下属的肉类屠宰、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已超过50亿元。据了解,新希望六和目前在辽宁沈阳、北京平谷、河北南宫有三家千喜鹤屠宰厂,设计产能合计450万头,另外其在山东德州还有一个在建的200万头产能的屠宰厂项目。
新希望六和相关负责人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发展屠宰加工业务可以适度缓解生猪价格下行对公司的整体影响。
除了屠宰业务,肉制品加工也被新希望六和视为显著的利润点。在新希望六和北京平谷食品产业园区内,肉制品加工企业紧挨着屠宰企业,屠宰、分割好的猪肉很快就被送进加工厂,做成火腿肠类、低温灌肠、熏煮香肠、酱卤产品。成都希望食品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张晓林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加工车间的产能约为1500吨,北京分公司的年收入约为3亿元,利润在2000万-3000万元左右。有的单品我们已经做到了市场第一。”
适度缓解猪价下行压力
当前不断下降的生猪价格导致养殖利润大幅缩水。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6月的第二周,全国500个县集贸市场上的生猪批发均价为16.24元/公斤,同比下降45.4%。据定点监测,5月生猪养殖场户亏损面为9.7%。而根据5月的销售简报,温氏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和天邦股份等头部上市猪企当月的生猪销售价格均在18元/公斤左右,这意味着,当前的生猪价格已经跌破部分企业的养殖成本线。
随着生猪产能恢复,对企业来说,养猪的最高盈利点早已过去,向屠宰、加工延伸能否缓解生猪价格下降带来的压力呢?新希望六和相关负责人表示,发展养殖下游端的屠宰加工业务可以与养殖环节的生猪价格波动形成对冲,适度缓解猪价下行给公司造成的整体影响。
“在猪价下行周期时,优秀猪企可以通过成本优势实现跨周期成长的逻辑依然存在。此前已经有同行业的优秀企业在猪价下行期股价逆势增长。龙头企业的真正优势不在于跟着周期波动,而在于依靠先进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能在猪价高时比平均水平挣得更多,在猪价低时别人亏损公司还能不亏,或者即便大家都亏损公司能少亏。”上述负责人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在新希望六和的规划中,食品业务是其长期转型发展的方向,向商超、电商、社区团购等方向拓宽肉制品的销售渠道也有望带动其业务进一步增长。上述负责人表示,考虑到生猪屠宰行业下游的产品和渠道结构特点,作为未来会发展到相当体量规模的大型屠宰业务,公司不可能只是定位于直供商超的冷鲜肉,而将致力于覆盖各种渠道的不同类型的消费需求。这意味着在现阶段的战略规划中,既要继续站稳占比最大的传统渠道,也要在新型渠道中努力树立细分赛道品牌与产品、营销物流协同创新、支持新兴渠道开拓。
全产业链模式是大势所趋
在业内人士看来,对养猪大户们而言,从“养猪”到“卖肉”的全产业链模式更为可靠。于培表示,企业从最前端的饲料原料开始控制,最终销售的肉制品在安全性上也更可控。张晓林也表示,终端的消费者可以查到前端肉制品的源头,从食品安全性和成本控制方面看,“饲料、饲养、屠宰、深加工、冷链物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能够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这是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中国畜牧业协会秘书长何新天曾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达到一定规模的养殖企业向屠宰、肉制品加工、销售延伸,发展全产业链是行业趋势。生猪价格上涨时,养猪利润高;生猪价格下降时,发展屠宰、肉制品加工、销售也有利于稳定利润。
“在生猪屠宰业务上,相关政策正逐步引导减少跨区域的生猪调运,在一定大区内形成生猪供需的内部平衡,同时鼓励大型养猪企业向下游延伸,形成养猪、屠宰一条龙的布局。”新希望六和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过去几年的非洲猪瘟疫情已经给养猪行业带来了规模、效率及产业链上的升级,养殖环节和下游屠宰环节的连接会更加紧密。”
据了解,相关政策也在鼓励养猪企业向屠宰和肉制品加工延伸。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优化生猪产业和屠宰产能布局,主产区形成与出栏量相匹配的屠宰能力;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引导生猪屠宰加工向养殖集中区转移,逐步减少活猪长距离调运,推进“运猪”向“运肉”转变。
肉制品品牌或更有吸金潜力
当然,养猪大户向屠宰、加工赛道延伸并不容易。值得关注的是,养殖和屠宰相对独立,对养猪企业来说,布局屠宰业务除了面临技术上的困难,短期内或也难将投入的成本转化成看得见的利润。新希望六和相关负责人表示,出于保护农村养殖行业生产积极性、稳定城市消费物价水平的考虑,相关政策的出台也使屠宰行业在上游收购和下游销售环节面临着隐性的双重价格限制。时而发生的畜、禽疫情也会引发阶段性的肉食消费恐慌,给该行业造成不利影响。此外,作为一种人力密集型的加工业,人力成本的逐渐升高也进一步挤压了该行业的利润空间。
另外,区域性“缺猪”也成为企业当前面临的问题。农业农村部发布的《非洲猪瘟防控强化措施指引》中指出,从今年4月1日起,逐步限制试点区域生猪调运,有关省份和企业要提前谋划政策设计和产业布局。“以北京为例,只能从本地猪场运猪来屠宰,北京本地的猪场存栏有限,产能未能完全利用,产量和销量自然也受到一定影响。”于培表示。
在新希望六和看来,加强肉制品品牌建设也是突破屠宰端利润薄弱的关键。“一方面通过改善产品结构来提升溢价,包括从以生鲜肉为最终产品的屠宰分割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肉制品深加工、甚至预制菜生产延伸,从冻品销售更多转向冷鲜肉销售;另一方面是改善销售渠道,即从传统的多层级批发渠道,更多转向连锁商超、连锁餐饮、食品加工企业等大客户直供渠道,配合产品优化与渠道优化来加强品牌建设,促进无品牌肉转化成有品牌肉,使产品获得品牌溢价。”新希望六和相关负责人表示。
未来企业间的竞争或也将聚焦于拼品牌。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增勇曾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中期来看企业拼的是生猪的成本竞争力,未来拼的则是自己的猪肉品牌,实现更高的增值。企业会考虑通过创建猪肉品牌来提升附加值。
值得关注的是,肉制品加工的毛利润确实较高。以屠宰行业的龙头企业双汇发展为例,2020年双汇发展的肉制品和屠宰业的净利润占比分别为77.01%、21.16%,肉制品加工的毛利率保持在30%左右,屠宰业为5%-10%。
肉制品品牌背后的利润或更高。根据全球权威分析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我国肉制品行业中,前五大企业占据了23.56%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的双汇发展也仅占据约15%的市场份额。这也就意味着,在肉制品行业,相关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建设新品牌,抢占市场。
海外肉制品巨头企业也看中了我国市场,法国科普利信集团和新希望六和在国内合资建立了北京美好美得灵食品有限公司,目前在中国市场运营自有品牌乐凡希和引进的法国品牌布瑞林。“我们的法国合资方也认为,中国的猪肉深加工市场依然是非常有潜力的。”北京美好美得灵食品有限公司董事、运营总监雷雨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我们现在的生产车间技术和标准与国外一样严格。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生产层面保持车间的生产标准和产品质量,希望能打造一个标杆工厂,最终让市场认可我们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