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的要求使得银行资产端定价上行弹性有限;另一方面,负债端随着同业资金利率的上行和结存压降效应的逐步消退,未来继续改善的幅度也会放缓,因此银行的息差仍存下行压力。
“息差数据不好看,一直让利银行也吃不消,让贷款利率涨一点吧。”一位国有银行分行负责人在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直言,疫情期间,为了解困实体经济,银行响应号召放出去很多“便宜钱”。在延本付息等系列政策下,银行2020年财报的息差数据并不好看。
有的银行为了缓解息差压力,开始“以量补价”让2020年银行净利息收入增速没有表现出较大的下行压力。但这样的“副作用”显而易见:“以量补价”在增加“生息资产”的同时也增加了“加权风险资产”,进而可能拉低银行整体的资本充足率。
息差承压
从国内主要上市银行近期公布的2020年财报上看,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多数股份制银行净利润同比略有增长的同时,净息差却全面收窄。
从国有商业银行阵营看,工商银行的净息差降幅在六大国有商业银行中最大,从2019年的2.30%降至2020年的2.15%,下滑了15个基点。对于净息差下滑的原因,工商银行认为主要是推进LPR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同时持续让利实体经济,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建设银行2020年净息差同比降幅也超过了10个基点,2020年的净息差为2.19%。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的净息差降幅都在10个基点以下,同比降幅分别为4个基点和3个基点,两家银行2020年的净息差分别为1.85%和2.20%。
据平安证券统计,2020年大中型银行净息差较2019年同比下降10BP(基点)至2.13%。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截至2020年9月末,商业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收的比例高达78%,可见息差走势对未来银行业绩的持续性起到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银行估值已部分修复、利好预期基本被市场消化的背景下。“展望今年后几个季度,我们认为对行业息差拐点的判断仍需谨慎。”平安证券指出,一方面,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的要求使得银行资产端定价上行弹性有限;另一方面,负债端随着同业资金利率的上行和结存压降效应的逐步消退,未来继续改善的幅度也会放缓,因此银行的息差仍存下行压力。
下行继续
采访中,多位银行业人士均表示,综合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以及市场竞争态势,预计2021年银行净息差仍面临下行压力。对于银行净息差继续承压的原因,多份银行业分析研报认为,上市银行净息差收窄受到了资产、负债两端的共同作用影响。其中,资产端收益率的较大降幅拖累银行息差走阔,这主要是因为利率重定价的影响。受LPR改革影响,今年以来银行存量利率贷款转为以LPR加点定价,而新增贷款已经参考LPR定价,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减费让利的大背景下,贷款利率下行明显。
“由于今年利率中枢上升,存款竞争更加激烈,而货币政策预计也会边际收紧,因此整体利率会有所上升。另外,由于去年LPR改革,今年部分按揭贷款要进行切换,加上收益率相对较高的房地产贷款面临政策调控,信用卡贷款风险仍然较高,银行会对这两类贷款增速进行管控。这对净息差水平、贷款定价水平也会有一定影响。”一位银行业人士表示。
净息差是生息资产的收益率,即净利息收入与平均生息资产规模的比值,数字愈高,反映银行获利能力愈高。一位银行业人士举例称,如果以20万亿元资产来计算,净息差下降1BP,利息净收入将减少20亿元。
两头发力
从长远来看,银行依赖息差躺赚的日子或许很难实现了。基于此,不少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做大生息资产规模,用“以量补价”的业务逻辑补缺。例如,报告期内,建行、工行、浦发去年贷款投放同比增速都超过11%。
但这并不长远。“以量补价”在增加“生息资产”的同时也增加了“加权风险资产”,进而可能拉低银行整体的资本充足率。有消息称,金融稳定理事会或将工、农、中、建四大行纳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政策呼之欲出,各级资本充足率达标要求将进一步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量补价”对资本吃紧的银行难以为继。
力保息差成为各大银行的重要课题。有的银行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办法对抗困境。从一些上市银行来看,大多银行去年非息收入同比增速都快于利息净收入。“提升盈利性更强的零售业务占比是银行未来保卫息差的关键,这对于各类银行而言都是一致性战略。资产端,提升收益率较高的零售贷款占比,整个贷款增量占比或超50%。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在负债端,加强高成本存款的管控。”一位银行业人士直言。
在息差收窄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财富管理被看作是银行做大中间业务收入的主力方向。但业内人士指出,国内银行财富管理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要经营好财富管理业务并不容易,要具备渠道强、品牌好、综合服务能力强等先决条件,最核心的竞争力是要有产品创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