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正式实施。这两天,南京、厦门等地相继开出了针对食品浪费的责令改正文书。这些商家的共同点,就是把没有变质,但当天没卖掉或者品相差的面包直接扔进了垃圾桶。
因食品“颜值低”就扔进了垃圾桶,商家也有着自己的说辞。比如,有的面包店负责人说,为了保证销售的面包大小一致、外形美观,面包店的工作人员会将烤制出炉的吐司面包两边的部分切除,并将它直接丢弃。由于烤制面包的大小难以控制,往往要切除大块的新鲜面包。只不过,商家的做法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浪费。
从商家产品质量控制来讲,的确需要产品“颜值”。从店家角度来讲,橱窗里的面包大小不一样,一定程度会影响到企业的品牌形象;从顾客角度来讲,橱窗里的的面包大小不一样,也是一种不公平的选择。不过,即便商家“不差钱”,但是行浪费之举,已经不再单纯是企业的自身行为,更有可能因此触犯法律,市场监管就不能袖手旁观。
按照反食品浪费法,食品浪费是指对可安全使用或者饮用的食品,未按照其功能目的合理利用,包括废弃、因不合理利用导致食品数量减少或质量下降。诚如上述,面包店对于“颜值低”的食品一扔了之的做法显然欠妥,因为没有穷尽让它物尽其用的方法。也就不难理解,面包店的行为,构成了反食品浪费法所禁止的食品浪费行为,被责令改正不冤。
法律专家表示,商家控制产品质量和浪费粮食不是一回事,不能偷换概念。事实上确实如此。更可以说,产品质量控制不应是浪费粮食挡箭牌。况且,商家将因操作失误或其他原因无法按原价售卖的食物当成垃圾处置,最终的成本也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所以,对此类行为不加以遏制,不仅会纵容商家的有恃无恐,也会侵害到消费者的权益。
事实上,对于不变质的“颜值低”食品,完全可以通过更合法、更节约资源、更造福社会的方式来处理。综合专家和网友的意见来看,长相不好的面包可以再加工成面包干等新产品进行销售,或者直接切片给顾客试吃;发给员工做工作餐;把它捐赠给社会福利机构,或者捐给有特定需要的特殊人群等等。这些均值得尝试,远比一扔了之要强。
亦如媒体对此评论,“颜值低”不是错,放错位置才是错。确如其言。于商家而言,一方面应该依法诚信经营,确保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也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坚决遏制浪费现象的出现。单纯从商业角度来看,“低颜值”食品貌似还是扔掉最经济,但有失商业道德,更彰显出法律意识淡薄。故此,给这些“颜值低”但口感不低的食品,也应找到好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