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费一定数额的金钱,就可以谈一场短至半小时,长至一年的恋爱,你试过吗?今年以来,作为一项有偿情感体验类服务,“虚拟恋人”出现在各类网络平台,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虚拟恋人”正成为当下不少青年热衷的网络消费方向之一。然而,甜甜的恋爱之下潜藏多重风险。
“虚拟恋人”日益盛行
在部分网购平台,以“虚拟恋人”等关键词搜索,并不能找到相关商品。但是,以“小哥哥”“小姐姐”“恋人馆”等关键词进行搜索,页面便会出现不少相关店铺与商品。其中,一些店铺及商品页面虽无任何介绍,但在顾客评价一栏,有“小哥哥声音好温柔”“声音太好听了,感觉自己又恋爱了”等内容,并且配有“虚拟恋人”陪聊者的照片。
半月谈记者发现,大部分“虚拟恋人”店铺开店时间是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但是商品销量却并不低。记者打开部分“虚拟恋人”商品链接,发现月销售量大多在1000次左右,最高达到7000余次。
除网购平台以外,在百度贴吧、知乎、小红书等年轻人聚集的平台也有大量“虚拟恋人”广告。广告中写到的服务内容迎合了当下年轻人的需求,包括陪伴聊天、一日情侣、陪玩游戏、温柔哄睡、代写作业等,通过文字、语音通话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陪聊服务,费用则根据陪聊时长、服务项目以及陪聊者等级不同来定,每小时在20元至360元不等,包月费用最高可达1万元。
一名商家透露,许多顾客是因为生活压力大,无人倾诉,所以购买“虚拟恋人”陪伴自己。“有的心情不好的客人,购买完之后评价说心情舒畅不少。”
提供陪聊服务的大部分是大学生。今年19岁的小林(化名)是一名大一学生,接触这行已有两个月。他告诉半月谈记者,和他在一家“虚拟恋人”店铺工作的同事均为大学生,大约有60余人。“我想通过这份工作存钱买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上个月我赚了400元。”小林说。
虚拟的安慰,现实的风险
采访中有专家提出,相较于过去利用BBS论坛或社交软件进行网恋,“虚拟恋人”将网恋从无偿随缘式的“网络偶遇”,变成了有偿且带有目的性的线上“情感交易”,可能诱发多种风险。
除释放心理压力外,还有一部分人购买“虚拟恋人”服务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精神恋爱需求。一名商家说:“大多数时候是女生有情感方面的需求,但建议不要过于沉迷。”
半月谈记者采访时发现,部分“虚拟恋人”店铺为吸引客户,会提供打“擦边球”的色情服务。在某贴吧,一些商家在广告中发布了陪聊者穿着较为裸露的照片,并且写有“可接污单”。
污单,就是“文爱”,是指以文字、语音等方式进行性挑逗的不良行为。“污单对学生影响较大。”一名商家说,这个行业有涉黄现象,她招聘的陪聊服务者就曾出现过这类情况,“我不拉皮条,已拉黑”。
“遭遇杀猪盘,导致财产损失,也是‘虚拟恋人’容易出现的问题。”厦门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中心民警洪恒亮告诉半月谈记者,一些不法分子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伪装成“高富帅”或“白富美”,然后只需要等待急需情感慰藉的受害者“咬钩”就行了,这一骗局又被称为“杀猪盘”。
化解青年单身群体“孤独感”
“虚拟恋人”热销的背后,众多青年网民认为离不开“社恐”和“孤独感”两个关键词。
广州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李双龙表示,希望当代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能认识到,追求爱情是人的天性,但不可寄全部希望于虚拟世界,究其本质,消费者和虚拟恋人之间是一种短期性的商业关系和金钱关系,而非情感关系。
“应引导年轻人理性释放压力,让单身青年看清‘虚拟恋人’的本质,帮助年轻人分清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区别。”浙江大学新闻系主任沈爱国认为,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一代”,当下的年轻人容易模糊虚拟与现实的界限,产生认知偏差,继而对“虚拟恋人”等虚拟社交行为产生心理依赖。
沈爱国建议,要发挥基层群团组织在帮助和引导年轻人中“知心人”和“贴心人”作用,加强对群团干部的专业技能培训,确保群团干部在进行青年工作时能够“听得进、搞得懂、说得清”。此外,相关机构在撮合、创新线下青年联谊会的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建设与指导培训。
“对于相关网络平台的监管也要跟上,不能任由技术主宰人类认知。”资深互联网行业专家尹生建议,对于平台纵容涉黄、涉赌等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有关部门应予以坚决打击并向社会通报,对于处在监管真空的所谓“新业态”,建章立制的工作也需及时跟上。
标签: 虚拟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