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尼泊尔8日联合公布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最新身高:8848.86米。与前两次一样,这一次测量活动中,中国测量登山队员登顶珠峰,将测量觇标立在珠峰峰顶。
近年来,随着珠峰攀登日趋商业化,王石、黄怒波、王秋杨、郁亮、张朝阳等一大波企业家的身影出现在珠峰登顶(或尝试登顶)的路上,这个地球最高峰也逐渐褪去了过去“高不可攀”的印象。由于人数过多,媒体曝出,去年5月份通往珠峰峰顶的路段还出现了登山者排队、“堵车”现象。
爬上去给珠峰“量个身高”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事实并非如此,8848.86米的数字背后有很多艰辛。
背着20公斤设备登珠峰
5月27日,凌晨2时许,在海拔8300米突击营地待命的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队员准备开始攻顶。这已经是队员们第三次向顶峰发起冲锋。
“凌晨1点起来穿衣服,因为穿个衣服就需要40分钟,动作必须非常缓慢”,2020珠峰高程测量前线总指挥、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简称“国测一大队”)队长李国鹏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与商业登山队“一个水杯都不需要带”“垃圾不用带下山”不同,测量登山队的队员们人均携带的设备接近20公斤,其中还不乏需要小心保护的精密仪器。
“比如开展重力测量的重要设备——重力仪,仪器本身就有十几斤重,而且十分‘娇贵’,一旦倾斜幅度超过30度,精度就会受影响”,李国鹏说。
当时,重力仪由一位年轻的测量登山队员次仁罗布负责背上山,“别人休息的时候,他是蹲着的,把仪器背在背上。在7790米的营地修整时,突遇大风,他只能把仪器挂在帐篷中间,一直用手扶着”,李国鹏说。
路不好走一直是登珠峰的主要挑战所在。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员王伟告诉记者,从6500米的前进营地到7028米的北坳营地,坡度基本在60度以上,队员们要抓着绳子向上攀登,每走一步都得喘上四五口气,才能走出下一步。更不必提攻顶的最后1500米,李国鹏表示,测量登山队员需要走8—9个小时,每一步都是与环境和自身的较量。
登顶不是结束
5月27日11时,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对于普通登山爱好者来说,再拍几张照片,录几个视频,挑战就结束了,但对于测量登山队员来说,工作才刚刚开始。
在山顶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一系列被李国鹏形容为“令人头皮发紧”的问题接踵而来:测量觇标立不稳,立不直,几套仪器迟迟无法正常工作,登顶队员必须在缺氧、极寒等极限环境下艰难分析和排除故障。原定在峰顶1小时左右的停留时间也延长到了150分钟,创造了中国人在珠峰峰顶停留时长新纪录。
反常天气的挑战
今年珠峰的特殊天气也为测量平添了许多难度。因为反常天气,此番高程测量登山队被迫两次下撤。“这在有多年登山经历、熟知珠峰的登山队员来看都很反常”,李国鹏说,第二次向7790米的高度进发时,登山队员遇上暴风雪,路上雪深达到了1米多。
按照原计划,2020珠峰高程测量将首次实现测绘队员与登山队员一同登顶的目标,王伟正是接受登顶测量任务的测绘队员之一。两次下撤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他表示,“登山靴把我的脚后跟磨破了”,只得遗憾止步于7790米的高度。
大雪也为数据收集带来麻烦。就在第三次攻顶前期,珠峰高程测量的大本营迎来连续30多个小时的反常大暴雪。因为一直没有放晴,大本营、中绒布冰川、西绒布冰川等6个交会点的测量队员无法看到峰顶的觇标。李国鹏说,幸运的是5月28日傍晚7点半,天突然放晴,趁着觇标没倒,测量队员抓紧了这一个半小时的时候抢回了70%左右的数据。
这些只是珠峰外业测量工作的一些小花絮。李国鹏说,外业采集到的各类相关数据还需要经过严谨的数据解算,才能获得国际公认精确可靠的珠峰高度,46名内业工作人员承担了这一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