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经济 >

环球快资讯:低调常州变身“新能源之都”,原来他们一直在闷声发财

新能源即未来,发展新能源,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苏南名城常州近来高调提出打造“新能源之都”的目标,引发外界关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毕竟,江苏省内经济总量近年来一直排名第五的常州,长期以来是以“低调的实力派”形象示人。而此番有底气喊出打造“新能源之都”,和上海、深圳等一拼高下,其新能源产业的实力究竟强到了何等程度?

常州官方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目前,常州动力电池产销量居全国第一,独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常州拥有理想、比亚迪等4家整车生产企业,新能源整车产量占江苏全省的一半;常州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条完整,电池片及组件产能占全国10%左右……用常州市工信局副局长杨军的话说,从新能源产业链条和应用场景看,有的城市可能在单个领域表现突出,但常州已经是新能源产业的“全能选手”,形成了发电、储能、输送和应用,也就是“发储送用”的产业闭环,这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

记者从常州市获悉,预计到2025年,作为地级市的常州,新能源领域有望形成惊人的万亿级产业规模。

常州是“苏南模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工业底蕴深厚,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直冲万亿元门槛。由于地盘和人口都不占优势,近些年常州的经济总量和兄弟城市苏州、无锡形成了一定的差距。

但凭借新能源这张闪亮标签,常州当下正在“怒刷存在感”,让人们再也无法忽视常州。可以预见的是,新能源将在常州冲击GDP“万亿俱乐部”,甚至更高城市能级的道路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以常州为代表的一批新能源“黑马”城市的崛起,也将一定程度上重塑区域经济地理格局。

新能源产业,“常州现象”备受关注

打开地图软件,在常州范围搜索“锂”,会密密麻麻出现各种锂电池公司,甚至锂享商业广场、锂享家快捷宾馆……

当地人或许早已习惯这个金属元素频繁出现在生活中。早在2016年,当时尚未显山露水的宁德时代,就在常州溧阳投资建设产能50亿瓦时的锂电池长三角基地项目,2017年又联手上汽集团联手在溧阳合资建设锂电池生产基地,悄然拉开了常州新能源产业“无中生有”的序幕。

澎湃新闻从常州市获悉,经过数年的培育发展,目前常州全市已拥有动力和储能电池生产及配套企业80余家,涵盖上中下游30个关键环节,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4%、居全国首位。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的龙头企业中,有四家都在常州进行了布局,其中两家是将中国总部放在了常州。常州动力电池产销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一,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江苏全省的“半壁江山”。

随之而来的是,以锂电池为重要动力的新能源汽车,也在常州完成了“从无到有”和“从有到优”的过程。

截至目前,常州已培育和集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超3400家,坐拥理想、比亚迪等四大整车生产企业。2022年1~8月,常州市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突破18万辆,占江苏省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的一半以上,预计年内产量将突破30辆大关。

除了以动力电池为代表的“储能”和以新能源汽车制造为代表的“应用”,在发电方面,常州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条已经完整,拥有天合光能、东方日升等龙头企业,电池片及组件产能占全国10%左右。而在输送方面,常州更是全国最大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变压器产品市场占有率长期位居国内第一。常州市发改委副主任沈莉告诉澎湃新闻,常州已经形成涵盖上述“发储送用”全链条的成熟产业集群,国内唯一。

好生态孕育强企业,一批新能源明星企业顺势在常州诞生。比如星星充电,是全国唯一获得国家能源局“能源互联网重大应用示范项目”和工信部“智能制造2025新模式应用”两个国家级项目立项的充电桩生产企业,成为亚洲新能源独角兽。

还有新能源科技企业中创新航,2022年10月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今年以来香港最大规模IPO,也是动力电池港股第一股。

据胡润研究院所发布《2022年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最高的中国城市前50强中,常州以81.1的综合指数高居全国第五,和深圳、上海、北京以及武汉等城市并驾齐驱。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表示,常州是前十名中唯一的二线城市,可见常州新能源产业之雄厚。“可以说,中国的新能源产业看华东,华东的新能源产业看江苏,江苏的新能源产业看常州。”胡润说。

常州做对了什么?

事实上,常州并非天生自带“新能源”基因。常州并没有丰富的锂矿资源,也不是久负盛名的传统“汽车城”,那么,为什么是常州?

杨军告诉记者,新能源产业之所以能够在常州从无到有、做大做强,确实存在一定的偶然因素,但更多的是必然因素。

表面看,异军突起的“新能源重镇”溧阳市和金坛区,此前都是苏南相对欠发达地区,拥有更多的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面对机遇,也有更强烈的发展和进位意识。但从深层次的角度看,项目落地后,能够让新能源产业扎根壮大,还是和常州多年来深耕实体经济,保持产业定力不动摇息息相关。

杨军说,多年来,常州一直坚持将“开年第一会”的主题聚焦于项目发展,始终强调“项目为王”的理念。由此换来的,是常州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产业配套能力。从工业门类看,常州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7个,207个中类中的191个,666个小类中的600个。常州57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四成都是装备制造,常州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已经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国工业大奖、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常州均列全国地级市第一位。

对于产业,常州人的嗅觉是敏锐的,眼光是毒辣的。比如上文提到的中创新航,前身为中航锂电科技有限公司,早前并非常州企业,而是起步于中西部某省。2018年,中航锂电面临巨额亏损,常州市金坛区政府在反复论证后果断“抄底”,将中航锂电这家起步于中西部的央企子公司变为常州地方国企,整个过程可谓一气呵成。而如今,中创新航已经成为国内排名第三、全球排名第七的车载动力电池企业。

另一方面,常州做优营商环境,为产业发展持续保驾护航也是关键。据沈莉介绍,常州有多个“重点企业服务”群,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区县、局办的领导,以及各个重点企业的老总都在群里。“有一次快夜里十二点了,一位企业家在群里紧急求援,十分钟内相关部门就拿出了两套不同的方案,事情很快就得到了解决。”沈莉表示,营商环境不光靠吆喝,更要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让企业有获得感。

而当企业有了切身感受后,“他们反过来还会主动帮我们招商,介绍相熟的企业家过来投资落地,形成良性循环。”沈莉告诉记者。

常州市政府研究室原主任王粉龙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曾问过一些企业家“为何选择落户常州”,不少都坦言,常州的产业配套能力很强,企业在上下游缺点什么,在常州本地都能找到对应的供应商。也曾有企业离开常州前往东南亚发展,结果发现当地的产业配套和效率都不行,最后还是回到了常州。

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有过摔倒,也长期受到城市规模不大、科教资源欠缺等因素的限制,但常州一直没有失去城市的个性,那就是“常州制造”。

或许,这就是企业和产业所“离不开的常州”。

新能源产业加持,搅动区域发展格局

常州是苏南名城,苏锡常都市圈重要成员。但近些年,由于地盘相对较小,常住人口也相对较少,常州的经济总量和苏锡两市存在差距,因此存在感并不如苏州和无锡。2022年,常州地区生产总值逼近万亿,而无锡早已是“万亿俱乐部”成员,苏州更是已经迈过两万亿大关。

再加上,进入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的新时代,夹在上海、南京以及杭州等特大城市之间的常州,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产业和人才被虹吸的焦虑。

新能源等主导产业的集聚和隆起,正是最好的“解围”。

再以中创新航为例,该公司将技术研究院落地常州金坛,吸引了大量研发人员扎根。“按理说,为了吸引高端人才,这样的研发机构更多是放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为什么会放在金坛?企业负责人跟我说,金坛已经是全球动力电池高地了,不放这里放哪里?”杨军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人才跟着产业走,这句话并没有过时。同时,常州也在主动招才引才,配置国际社区、国际教育、国际医院等资源,力求营造与上海、杭州、深圳“无差别”的宜居宜业环境,为年轻人到常州创新创业打造温暖的家。

瞄准顶尖发力,常州正在推行更大力度、更为精准、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大力引进能为常州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关键突破的战略科学家、学术带头人、卓越工程师,对创新创业的团队实打实掏出真金白银,最高给予1亿元重奖。搭建平台载体方面,常州正在大力度建设“两湖”创新区,优先支持中以常州创新园、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等高端创新平台,在智能装备、动力电池、石墨烯、碳纤维、太阳能光伏等领域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在工业和能源互联网“两张网”领域,打造行业级平台。

面向未来,常州绘制了新能源之都产业蓝图,目标实现“两个超万亿”,“到2025年产业规模超万亿元、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超万亿元,加快建成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表示。

新能源产业的拔地而起,让人们对常州在新一轮城市竞逐中脱颖而出充满了期待。陈金虎表示,常州将聚焦“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定位,千方百计把发展之“势”转化为发展之“能”,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常州取得更多具有辨识度、标志性成果,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

标签: 经济总量 中航锂电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