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期间,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江河奔腾看中国》,记录江河奔腾向前的时代大潮中,每个中国人的幸福感、获得感。10月7日推出第七篇《辽河尽头 鹤舞翩翩》。
辽河名片
【资料图】
辽河水,浪花多,绕过一山又一坡,涓涓细流汇成河,奔向大海逐浪波……
辽河,以支脉众多闻名。东辽河从吉林哈达岭倾泻而下,凛冽壮美;西辽河兼收并蓄,在燕赵大地的田垄旁辛勤耕耘,在蒙古高原的马背上仰望星空,滋养出游牧与农耕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行至辽宁福德店,东西辽河一拍即合、蜿蜒南下,以强壮发达的水系福荫两岸、德泽大地,沿千里生态廊道,昂首向渤海涌去。
鹤为河而来 鹤为人而留
辽宁盘锦是辽河入海的地方,被誉为“轻轻放在湿地上的城市”。秋季里,急促的风穿越红海滩,拂过芦苇荡,引着一批批候鸟飞抵辽河口湿地。辽河荡涤沉积,孕育着这片超过3000平方公里的广袤湿地。
辽河荡涤沉积,孕育着这片超过3000平方公里的广袤湿地(记者 葛少奇 摄)
这里是辽河的尽头,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通道中的重要停歇地、越冬地和繁殖地。2012年,占地近7000亩的辽宁鹤类种源繁育基地在这里落成。现在,基地算得上是赵仕伟的半个家了。
赵仕伟和鹤宝宝们
快到中午,在去往雏鹤笼舍前,赵仕伟换上一身迷彩服。
记者:跟您很亲近,看您过来之后都凑上来了。
赵仕伟:对,因为人工饲养,比如像鞋,你要进里边,鞋带肯定就给你解开了,对身上的一些纽扣等亮的东西很敏感。
鹤宝宝对记者的采访机充满好奇(记者 葛少奇 摄)
眼前这只三个月大的丹顶鹤宝宝还没有完全褪去绒毛,见有人靠近,小家伙摇晃着脑袋,试探着张开筷子一般细长的嘴巴,轻轻磨蹭着赵仕伟的手背。
赵仕伟:小时候是这种黄褐色的,到三年的时候就变成笼舍当中成鹤那样了。“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为什么黄鹤从这儿经过了,不复返了?因为再回来的时候已经变成成鹤了。
1993年大学毕业后,赵仕伟就来到盘锦开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的保护和繁育工作。辽河与渤海在这座小城奔涌交汇,不断描绘出丹顶鹤赖以生存的湿地滩涂。顺流而下,丹顶鹤的落脚点挪动到哪里,赵仕伟的工作地就追随到哪里。
赵仕伟:最早的时候我岳父就是养鹤的,老人家70多岁,我也挺长时间没看着他,今年从3月21号到现在我也没回家。
3月下旬开始,丹顶鹤进入繁育期,近半年时间,赵仕伟一直住在繁育室旁的仓库里。
孵化期间,赵仕伟在手机上每两小时定一个闹钟,久而久之甚至形成了生物钟(记者 葛少奇 摄)
赵仕伟大学学的是畜牧兽医,和动物打交道是他的专业。可丹顶鹤实在宝贵,谁也不敢直接把课本上讲家禽的知识照搬到它们身上。最开始的那几年,赵仕伟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赵仕伟:做这项工作,大伙总提两个字——经验。但同时我们又不希望有经验,经验是通过失败得来的,我们的失败是啥?可能这一枚卵孵不出来一个鹤,或者一个小鹤我们没养成活……20多年以前,可能面临这些困难。
记者:您还记得自己亲自孵化出第一颗蛋的时候的场景吗?
赵仕伟:第一个就是1996年,成功繁育了三只雏鹤。五一出生的,就给起名叫劳动,5月4号出生就叫青年。丹顶鹤的卵大约是280克,当时第三枚卵是226克,这个数字我永远记得,因为那是第一次,我们就给它起个名叫“小不点儿”。
救助、繁育、放飞……赵仕伟和同事们一路摸爬滚打,至今已经成功繁育丹顶鹤200多只。赵仕伟说,人心好,鸟知道。丹顶鹤不会说话,却用实际行动表达着赞许。
赵仕伟:2010年开始,这些鹤陆续就有这么几只冬季停留在盘锦,就不再继续往南了。到2021年的时候,已经有55只留在盘锦越冬了。可以这么理解,盘锦是丹顶鹤自然繁殖地的最南线,同时也是丹顶鹤越冬地的最北线。从这个角度来讲,在盘锦的芦苇湿地当中,建立一个丹顶鹤的种群是完全合理的,有一定科学意义的。
退养还湿保生态 筑巢引鹤归自然
繁育基地中的几对“本地”丹顶鹤夫妻,它们或由人工培育,或迁徙至此“成家”后不再离开(记者 葛少奇 摄)
建立丹顶鹤种群,人工繁育只能作为辅助手段,更重要的是吸引更多迁徙中的野生丹顶鹤停下脚步、在辽河口安家,并最终融入本地种群。这需要“筑巢引鹤”,改善丹顶鹤赖以生存的湿地生态环境,也需要对人工繁育的丹顶鹤进行野化训练,让它们回归自然。
记者 葛少奇 摄
赵仕伟把成鹤的笼舍藏进深深的芦苇荡里,他想让成鹤保留更多的野性。
记者:我看这边的这些成鹤跟那边的雏鹤不太一样,跟人不太亲近。
赵仕伟:怕人,想让它远离人。有那么一天它会回到大自然,但它还是以丹顶鹤夫妻的形式存在的,它会找一个偏僻一点儿的、安全的地方去继续繁育它的下一代。
赵仕伟把对丹顶鹤的野化训练形容为父母送孩子去远方深造,纵使有万分牵挂不舍,这一步总得迈出去,还必须坚定地推一把。经过反复论证推演,丹顶鹤野化回归自然的地点锚定在辽河右岸。
记者:您说的野化训练不只是放归这么简单,那怎么让它脱离对人的这种依赖呢?
赵仕伟:从完全人工繁育过渡,比如在红海滩廊道、在辽河区域野外可以溜达、可以玩,然后该收回来咱们收回来,逐渐延长它离开人的时间。人为提供的食物在逐渐减少,让它到大自然当中去觅食,在笼舍当中的停留时间越来越短。
20世纪80年代起形成的围海养殖,让当地的湿地植被和近岸水质元气大伤。2015年盘锦市启动“退养还湿”,当年恢复滨海湿地2.3万亩;2018年8月至今,盘锦市累计恢复滨海湿地8.59万亩,新增自然岸线17.6公里,造就了全国最大的“退养还湿”单体工程。曾经的养殖区如今披红染绿,红的是碱蓬草,绿的是芦苇等水生植物,曾经罕见的水鸟也都大规模回归。站在繁育基地三层楼高的“观鹤台”上,顺着赵仕伟手指的方向,目光所及之处皆是自然生长的芦苇荡。
辽河口湿地水草丰茂,是许多珍稀物种绝佳的栖息地(记者 葛少奇 摄)
赵仕伟:可能很多人心里会有一个误区,假设这么大一片土地,如果改成稻田,会产出多少盘锦大米;如果改成养殖,会出多少盘锦河蟹、多少虾。但是大伙首先要理解一点,保护物种的一个重要性,并不是说保护一只鸟如何如何,而是保护这些鸟生存繁衍的这片土地,同时也是保护我们自己一样。
到今年,这些参与野化训练的丹顶鹤已经组建了7个家庭,成功繁育出9只鹤宝宝。赵仕伟也时不时能接到周边居民打来的电话,和他分享丹顶鹤的行踪和状况。
赵仕伟:说这鸟在我这儿呢,我在关注。包括一些养殖户每一天都在喂。前两天说,秋收马上结束了,看看怎么妥善安排一下?但是没有一个群众提出来,“我养二十天了,你一天得给我十块钱,给我二百块钱。”
同在蓝天下 人鹤共家园
在辽河口一带,人们形象地把丹顶鹤戏称为“黑裤衩”,还将它画在屏风、炕柜、年画上,视作吉祥美好的象征。看着丹顶鹤健康自在地生活、繁衍在这片沃土,飞得更高、更远,是当地人的心愿,也是繁育基地未来转型的方向。
赵仕伟:可能更多的是去关注这片环境,做一些鸟类监测。换句话说,也就是丹顶鹤的种群扶壮的工作结束了——既不是盘锦的丹顶鹤,也不是辽宁的丹顶鹤,而是所有人民的丹顶鹤。
繁育基地范围内及周边地区最大限度保留自然生态环境,严格控制非必要的人类活动(记者 葛少奇 摄)
在辽河干流与入海口之间,涉及总面积超17万公顷的辽河口国家公园正在积极创建,它囊括了辽河流域8个重要自然保护地和多座国家级湿地、海洋公园。国家公园中不会规划明显的人类集中居住区,也正因如此,未来,人们将有机会在这里见识到包括丹顶鹤、黑嘴鸥在内的多种珍稀动物最本真的生活样貌。
记者:有机会希望还能来,下次来我希望这些笼子都已经没了。
赵仕伟:初步想是2026年。我就寻思,有朝一日,假设野化成功之后,这个鹤应该是很聪明的一种鸟类,即使它飞到齐齐哈尔,到扎龙了,假设有一天我上扎龙去,赶上这些鹤来,我估计最起码这鹤能多看我两眼……
策划|刘黎
记者|总台记者葛少奇 郭威 卜晓菲 盘锦台记者方青
标签: 繁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