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1%,31个大城市失业率为6.7%,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8.2%,接近城镇平均失业率的3倍。据了解,青年失业率已经远超欧洲的13.9%和美国的8.6%,且自去年底以来持续攀升。
前不久智联招聘发布2022年第一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由于国内疫情反复、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2022年第一季度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为0.71,降至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最低点,明显低于全国1.56的水平。
今年就业压力空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尤甚,2022年我国需要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达到约1600万人,其中高达1076万人为高校毕业生,今年大学生就业人数史上最高,较2021年激增167万,首次超千万。
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全社会关注。据有关数据,截至4月17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包括就业、读研等)为23.6%。一面是大学生就业人数史上最高,一面疫情影响经济加大就业压力。今年大学毕业生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应届生,还在于诸如学校封校、企业因自己经营问题毁约等新障碍因素导致。
分析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有观点认为,高校扩招是重要因素。据有关资料,三十年前大学生只占同龄人不到一成;2019年数据显示,大学生入学率已占同龄人近一半,硕士生占同龄人近百分之十。
更有观点认为,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现象普遍。一方面,财会、法律等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求职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一些高技术行业招不到具备相应技能和实践经验的人才,形成了人才供给与岗位需求的错配。尤其是供需错位,有专家呼吁,大学专业课程应跟上产业迭代步伐,同时应加强大学生在实践中的职业技能素质培养。
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增多,意味着劳动力人口素质普遍提高,是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指标。当前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大,劳动力人口相对减少,正值青年的大学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宝贵财富。大学生就业问题应引起社会各阶层普遍重视,善用青年人才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与标志。
可以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注不仅仅关乎就业民生问题,更关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动力问题。对于大学生就业难,既需多方面短期促进,更需长远着眼。
近日教育部和全国工商联联合启动“民企高效携手促就业行为”引发广泛关注。在几千个大学生竞争一个公务员编制的就业形势当下,如何引导理性就业也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据有关调研,目前企业校招市场保持活跃,部分中小微企业吸纳力增强;国企受国家政策要求在整体编制上呈增长态势,增长的占比达32%;创新创业公司随时按需调整的占比最大,高达33%;上市公司和大型民营企业变化基本呈稳定态势,中小企业则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态势,有些中小企业大量招聘,而有些企业大幅压缩用工人数。
相关调研显示,今年更多毕业生愿意去中小微企业就业,本届毕业生中有45.1%青睐规模在500-9999人的中型企业,占比最高,并高于2021年的44%;2022年选择微型企业、小型企业的毕业生分别占比3.6%、34.4%,高于2021年的1.8%、28.7%。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选择更趋于务实。民营企业解决了80%以上的就业,可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呵护民企发展信心,仍然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既需相关政策与相关组织引导,更需着眼长远。从长期看,要加快高校专业教育改革,使其贴近就业市场需求;与此同时,必须认识到就业问题具有长期性,随着高科技智能化发展加快,就业问题将会更为突出。也有观点认为,应该积极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等。既然就业问题是一个长期性话题,那么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支持灵活就业,相关扶持政策更应形成长期化、规范化的激励制度。如加大对大学生灵活就业的社保补贴等人性化政策。笔者认为,在一个智能化对劳动力替代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对于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需有长远之计,对相应人力资源的需求应有更为科学与精确的引导。
据《全球青年就业趋势》,从多国(区域)的历史数据看,青年(15-24岁)失业率通常是成人失业率的2-3倍,国际劳工组织呼吁“让世界各地的年轻人真正有机会找到体面和富有成效的工作”。青年就业、大学生就业,不仅事关当下,而且事关未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应引起广泛关注与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