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图赏 >

一口“弹”出圈! 巢湖坝镇手工粉丝,老匠人40年守着这口“家乡味” 视点

白菜粉丝煲、蚂蚁上树、豆芽炝粉丝……咱们餐桌上的家常美味,总少不了一味熟悉的食材——粉丝。在环巢湖一带,要问哪里的粉丝最出名?许多人都会脱口而出:坝镇粉丝!它选料好、嚼劲足、久煮不烂,是当地人忘不掉的家乡味。这口碑绝佳的粉丝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

老作坊里藏“功夫”:多道工序,全靠手感“拿捏”

寒露已过,秋意渐浓,巢湖市坝镇夏店村的一处粉丝作坊里却热气蒸腾。2025年坝镇首批手工粉丝正式开做,空气里弥漫着红薯特有的香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几位老师傅正挽着袖子,围着一口大缸,使出全身力气“揣面”。58岁的沈文胜师傅是这里的“掌舵人”,已有四十多年制作经验。他一边揣,一边凭经验感知面团的温度和粘稠度——劲道、时机,差一点都不行。

“这活儿,看着简单,其实是个技术活。”沈师傅在忙碌间隙说道。

原来,想做出地道的坝镇粉丝,真得下一番功夫。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清洗红薯、粉碎打浆、过滤晒干,先制成雪白的山芋粉;接着是关键环节——“和浆”,将山芋粉与水按特定比例混合,反复揣打。“粉和水的比例最要紧,具体数字我说不上,全靠手上感觉。”沈文胜说,即便是同一块地出的红薯,粉质也有细微差别,加水和浆全凭四十年的经验。

和好的面团被迅速放入布满小孔的漏盘,银丝如缕,坠入滚水瞬间定型,再经冷水一淬,变得柔韧透亮。挂上竹竿的粉丝泛着莹润的光,随后被送进冷库。“如今天还不够冷,若是三九天,粉丝就能在室外自然冻干。”沈师傅补充道。

手工粉丝不愁卖,乡土滋味飘四方

坝镇粉丝之所以备受青睐,秘诀在于真材实料、古法手作。“我们用自家种的红薯,磨粉时尽力过滤杂质,除了山芋粉和水,什么也不加。”沈文胜说。他今年预计收获2万多斤红薯,将全部用于制作手工粉丝。虽然刚开工,老主顾们已纷纷上门预订。

巢湖市银丝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玉华是沈师傅作坊的常客。他表示,坝镇粉丝所用的红薯富含本地土壤特有的硒元素,加上坚持手工制作,粉丝粗细均匀、入口滑爽、品质上乘。“我们公司每年以订单模式收购当地粉丝,基本不低于20万斤。”

如今,这一口弹韧的粉丝,不仅暖了千家万户的胃,更成了坝镇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坝镇粉丝年均销售量高达200万斤。沈师傅的生意从眼下开始,要一直忙到明年开春,多年来,他的粉丝从不愁销路。

在夏店村,像沈文胜这样的老匠人还有不少。他们守着老作坊,从选红薯到晒粉丝,一步步按老规矩来——不是不想省事,而是他们深知,这慢工出来的细活,才是坝镇粉丝真正的“魂”。

合肥在线-合新闻 记者 周晓梅

标签: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