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53岁建筑工人吴先生,因饮食“重盐”——做菜时食盐满满一勺放,外出就餐还特意叮嘱服务员多放盐,今年9月施工时突发眩晕,伴太阳穴胀痛、尿量异常减少且呈茶褐色、双侧腰部酸痛。就医检查后,其血压飙升至164/103毫米汞柱,被确诊为急性肾衰竭,即高血压肾病。
在三亚,鲜香的海鲜、浓郁的腌粉、街头巷尾的老爸茶,都离不开“盐”的调味。但你或许不知道,每天摄入的盐,正悄悄威胁着心血管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约含2克钠),可我国居民平均摄入量远超该标准。作为沿海城市,三亚人高盐饮食的习惯更需警惕。
为减少钠摄入,是否人人都该换低钠盐?记者采访三亚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心血管医生,为大家科普如何正确食用这款“减盐不减味”的低钠盐。
【资料图】
低钠盐的“低”,藏在成分里
普通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含量超95%;而低钠盐经科学配比,用氯化钾替代了约30%的氯化钠。这一调整,能在不影响烹饪口感的前提下,大幅减少钠的摄入,还能补充钾元素——钾可帮助身体排出多余钠,辅助调节血压,对预防高血压、脑卒中意义重大。
对三亚居民而言,常年吃海鲜以及咸鱼、虾酱等腌制品,本就钠摄入偏高。用低钠盐替代普通盐,相当于给日常饮食中的血管“减负”,尤其适合中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及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
吃低钠盐,并非人人适宜
“合理饮食、减少高盐食品摄入,比单纯换低钠盐更关键。”医生提醒,低钠盐并非人人适宜,也不是“多放没关系”,以下几点要注意:
肾功能不全者禁用。肾脏是排出钾的主要器官,肾功能不全者无法正常排钾,食用低钠盐可能引发“高钾血症”,导致心律失常,严重时危及生命。这类人群需严格遵医嘱选盐。
别靠“多放”补味道。部分人觉得低钠盐“味淡”,就下意识多放盐,反而让钠摄入超标。低钠盐用量应与普通盐一致,每日不超过一啤酒瓶盖(去胶垫后平平一勺约5克)。
特殊人群先咨询医生。正在服用利尿剂、保钾药物的患者,或有高钾血症病史的人,食用低钠盐前必须咨询医生,避免钾在体内蓄积。
三亚家庭减盐,3个技巧轻松落地
结合三亚人的饮食习惯,医生分享了3个实用减盐方法,可轻松融入日常生活:
烹饪“后放盐”。炒菜、煲汤时,等菜肴快出锅再放盐。此时盐分会附着在食材表面,同样用量能吃出更浓的咸味,从而减少盐的总使用量。
巧用“天然调味”。用新鲜柠檬、青桔、蒜末、小米辣、香菜等天然食材提味,替代部分盐和酱油,既能保留食物本身鲜味,又能减少钠摄入。
控制“隐形盐”。三亚美食中,盐焗鸡、海味干货、咸鱼块都是“隐形高盐食物”;购买方便面、火腿肠等包装食品时,要留意营养成分表,优先选“钠含量”低的产品。
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守护心血管的第一道防线。若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吃低钠盐,可咨询医院心血管内科、营养科医生,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多加一层保障。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卢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