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凡人歌丨港口码头的“板正女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赵波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每一位妇女都是主角。在各行各业的奋斗图景中,也总有女性以坚韧与智慧书写不凡。如果有人问,什么样的女性最动人?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多半会说“板正女子”。


(相关资料图)

“板正”啥意思?

北方方言,整齐规矩、端正得体;职场上,形容扎实靠谱、态度认真、一丝不苟。

在青岛港码头现场,就有这样一群“板正女子”:她们在创新前沿推进港口智能化升级,百余次攻关也始终坚守;她们在维修一线保驾护航,无论严寒酷暑、深夜凌晨,随叫随到是常态;她们在服务现场推进标准化建设,收获连连好评……大港公司流机队设备主管孙日新,就是其中的代表。

从分不清零件名称的青涩学徒,到精通机械与信息化的“双料技师”,到带领团队突破技术难关的创新带头人,孙日新用独特的“板正劲儿”,将十余年的青春浸在了设备维修的油污里,把看似平凡的维修岗位,走成了闪闪发光的奋斗路。

“板正”重在坚守,用初心诠释担当

2011年,刚走出校门的孙日新被分配到青岛港,从事设备维修工作。面对满地的机油、刺鼻的柴油味,还有比她年长几十岁的“老师傅”,这位年轻的女职工一度打起了退堂鼓,旁人的嘀咕也让她夜里翻来覆去:“一个姑娘家,能行吗?”

可很快,她就被老一辈港口工人那股敬业精神感染了:凌晨三点接到故障通知,老师傅捞起衣服就往码头跑,趴在车底修到天亮;设备保养时,老师傅会用棉布把零件擦得发亮,边擦边说“这铁家伙跟人一样,你对它好,它才肯出力”……看着老师傅们额头的汗、手上的茧,还有那份对工作不掺半点水分的认真,孙日新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坚守。

她开始跟着老师傅们“泡”在码头,在油污中找问题,在螺丝里找门道:蹲在设备旁记参数,油污蹭到脸上也顾不上擦,生怕漏了一个关键数据;抱着专业书啃到深夜,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到处请教;每修好一台设备就手绘线路图,把易出故障的节点标得清清楚楚,为下次维修留好“线索”。

渐渐地,孙日新能独立处理复杂故障,成了班组里值得信赖的“女维修”。一个寒夜,刚回到家的她接到设备故障电话后,二话没说立即赶回码头,戴上头灯,借助滑板钻进设备底部,在零下的温度里连续作业半小时,终于排除了故障。当设备重新启动、码头重现灯火时,同事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这女子,板正得很!”

“板正”贵在创新,用攻坚造就不凡

随着港口生产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新设备投入使用,孙日新开始思考:能不能让设备实现远程监控?那时的她,对信息化领域几乎一无所知,多方质疑渐渐袭来:“机械维修岗位,能搞好信息化吗?”“这不是一日之功”“要不别折腾了……”

“不会,咱就学!”孙日新偏不信这个邪,带着同事们一头扎进研究里。白天在码头对比设备参数,晚上啃专业资料,常常“白加黑”“5+2”连轴转。夏日炎炎,地表温度超过40度,他们在设备旁一待就是几小时,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冬夜寒风,依然在办公室、码头来回跑,手上的老茧被冻得开裂也没发觉,终于研发出流动机械远程监控系统——通过手机APP就能实时掌握设备运行参数,大幅提升了安全保障水平。

这让孙日新更坚定了“技术创新”的信念。2025年,她带领团队发起了一场“旧设备拆解重生”攻坚战:选取两台服役超过10年的机械设备,进行全拆解、全保养、全复装。从2000多个零件中,她发现了6处潜在隐患,其中一起升油缸销座裂纹,若未及时修复,极有可能导致整机返厂。接下来的两个半月,她带领团队逐项攻关,全面提升老设备性能,节省了大笔维修成本,有效保障生产不断不乱。

“一个人强不算强,团队强才是真的强,要把手艺传下去。”成为“日新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后,孙日新最常说的就是这句话。她始终坚持“传帮带”,把经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职工,手把手教他们排查故障、攻关创新,直到把问题弄明白、把活儿干“板正”。

如今,她所在的团队累计完成技改成果100余项,创效1000多万元,多项成果被推广应用到港口生产一线,她个人也先后荣获全国“交通技术能手”、山东省“三八红旗手”、齐鲁巾帼工匠等十余项荣誉。

“干港口的,就得有股板正劲儿。”孙日新说,“这片码头就是我的战场,只要设备还在运转,我就要守好它。”在新时代港口,孙日新和千千万万“板正女子”一起,用实干与创新书写着属于女性的奋斗篇章——

这,就是新时代港口巾帼最动人的模样。

标签: 消费导报网 24小时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