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俯瞰穿过三亚市吉阳区大茅村的大茅河。 记者 刘琪成 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近日,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海南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一批)》推出3个案例,引导各市县结合实际学习借鉴,因地制宜开展相关实践探索。其中《三亚大茅水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护美绿水青山助力高质量发展》案例获得充分肯定。
发展新局面
“臭水河”变回幸福河
晴空倒映在水面,蜿蜒的大茅河穿过吉阳区大茅村,鸟儿在河岸边跃起身子掠过河面,拂得水面泛起阵阵涟漪……近处小桥流水、远景群山如黛,好一幅乡村风景画。
“真美!”9月7日,吉阳区大茅河河道专管员黎玉感慨,在如画美景中沿着河岸巡河,也不失为一种享受。
风景勾起了黎玉的思绪:在她儿时的记忆中,大茅河是鱼虾成群、水清岸绿的“撒野”乐园。但在前些年,它却是让周边村民有着头疼般的麻烦。“生活污水直排、河道内漂浮水草垃圾等原因,该村段的大茅河成了一条人们要绕着走的‘臭水沟’。”黎玉说。
变化发生在2019年。为彻底解决大茅河治理问题,三亚市治水办在全省首次提出“1+8+8”治水工作模式(“1”是一个治水工作领导小组,“8”是八个流域组和八个工作专班),形成权责分明、各部门通力合作的工作格局,以最大程度凝聚起改善水质的工作合力。按照系统治理、系统开发的思路,以全要素治水为契机,编制大茅水流域综合治理开发利用规划。统筹河流治理和产业开发、城乡空间需求,通过土地格局优化,利用腾退建设用地,结合绿道公园体系和关联产业项目,带动城市郊野与乡村振兴,布局一条山海绿道体系、五段文旅特色项目、八大关联产业项目,由南至北形成滨海红树林盐田、城市河道修复岸线、农业观光体验、康养度假与山林休闲空间等“田水路林村”全要素品质空间,把大茅水流域打造成生态优先、城乡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新区,实现水土共治、“水清、岸绿、景美”的大茅水流域治理与规划的目标愿景。
经过几年系统整治,让村民们掩鼻而走的“臭水沟”摇身一变,不仅异味不再,还成为市民游客休闲放松的好去处。依托良好的水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当地还借助政府扶持转方式、调结构,发展起集田园采摘、休闲娱乐、餐饮住宿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让“一汪清澈水”在串起“一道风景线”的同时,也带起“一条经济带”,让兴起的多元业态带来更多就业岗位和商机,美了乡村、也富了村民。
目前,依托田园综合体建设,大茅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共发展1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9个家庭农场和350个自主创业店铺。截至2022年,大茅村民年人均收入增长至28500元,村集体收入增长至153万元。
生态新画卷
绿水青山的美景又回来了
站在三亚河岸边举目眺望,高大茂盛的红树林形成独有的视觉景观,成群的白鹭时而嬉戏觅食,时而翩跹而舞,时而展翅高飞。“现在水越来越清了,儿时的三亚河好像又回来了。”60多岁的市民林元裕是土生土长的三亚人,目睹了三亚河时隔多年再现碧水清波的历程。
2022年5月,三亚印发的《三亚市治水攻坚工作方案》提出,要打好“六水共治”五年攻坚战,实施治水“三步曲”,两年“三消除”、三年“三提升”、五年达到“五全面”。到2023年,消除污水直排口、消除建成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消除城市内涝点;到2024年,提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到2026年,雨污管网全面覆盖、城乡污水全面收集、水质断面全面达标、饮水安全全面保障、河湖库海环境全面优良……
不仅如此,三亚深入实施河(湖)长制,强化宁远河、三亚河、大茅水和藤桥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城镇内河湖、入海河流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为100%。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和力度,还体现在不折不扣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三亚把凤凰岛二期整改拆除作为“一号工程”,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党建引领、科学组织实施、强化过程监管,成功提前9个月完成整改任务,同时实现拆除废料的高效利用。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三亚发展的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三亚认真践行“两山”理念,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确保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2018年的97.3%逐年提高到目前的100%,PM2.5累计均值11微克/立方米。
如今,三亚生态底色更亮,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是三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水环境治理、提升水生态质量的绿色答卷。
原标题:
三亚大茅水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项目入选省级典型案例
绿水绕青山的“生态财富密码”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胡拥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