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经济 >

世界简讯:后来者居上 它凭什么跻身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第一方阵?

在中国以“谷”命名的产业园区中,配得上“谷”名的大型产业园区屈指可数。


(相关资料图)

但武汉光谷绝对赫然在列,千亿“药谷”光谷生物城也不得不提。

鲜为人知的是 ,光谷生物城的诞生一波三折。

时针拨回18年前,由于产业定位和产业基础等多方面原因,光谷2004至2005年连续两次申报,均未得到批准。2007年光谷生物城再次申报,终于获批。但已是全国第三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2008年年底,武汉二妃山下,光谷生物城的建设正式拉开序幕。当时,全国已有20多个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是不折不扣的“后来者”。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如今汇聚各类生物企业24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8家,主板上市企业33家,引进29个院士项目,32位国家级专家,601个海内外高层次创业团队……在2017年国家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光谷生物城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三,人才竞争力全国第一。而彼时,这座产业园诞生还不到十年。

从二妃山下的一片荒凉之地,蜕变成产值超千亿的产业之城,它如何以后来者之势成功跻身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前列?

今天,真领科通过实地走访光谷生物城,对话专家瞭望园区发展之道,还原特色园区的发展路径,挖掘背后的运营逻辑和模式,供后来者评判和借鉴。

规划先行 摸透产业特点与资源禀赋

回顾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当年光谷的生物产业基础其实并不优质,甚至可以称得上薄弱。

如何在薄弱基础的背景下,从零开始搭建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吸引众多生物企业落户光谷?在这个其中,规划二字至关重要。

为此,光谷生物城携手世界上最大的咨询管理公司之一的毕博公司,花了大半年时间做规划。

生物医药产业有着“投入大、收益高,周期长,风险大”4大特点。一个新生物工程药品从研发到上市,少则几年,多则十余年,投资以亿元计。一旦别家优先拿到药证,所有汗水都只能白费。但只要成功投入市场,便可形成垄断经营,两三年便可收回成本。

在生物产业赛道,想要后来者居上,必须走出差异化道路。因此,他们对标国内、国际先进的地区,做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根据当时国际生物产业发展的趋势,结合武汉在光电子信息、生物农业等领域的科研及产业优势选定了几个重点方向:生物制药、新药研究开发外包、生物能源、生物农业以及医疗器械和生物信息。

从整个产业研究的角度来说,这个规划体现了高位引领,根据国际生物产业发展的前沿、趋势和方向,选择重点领域来突破。

其中,生物农业领域规划利用本地区的资源禀赋,结合华中农业大学在转基因育种、生物农药、动物疫苗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和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

2008年9月,这份孕育良久的生物产业规划和园区规划,通过了来自中科院、清华、北大等众多专家评审。

站在2022年回首,光谷生物城在多个产业细分领域都可以与国际相关领域一比高下,基本实现了最初规划的理想效果。

跟着规划走,一张蓝图绘到底。这就是光谷生物城蓬勃发展至今的秘诀之一。

深耕运营 拆解产业难题与企业痛点

正因为其产业特性,生物医药产业更需要集聚化发展,尤其是知识、技术和人才高度集中。那光谷生物城是如何实现产业集聚化发展、从零开始搭建优质的产业生态呢?

以“人”为本 夯实产业基础

打造任何一个产业,都离不开“人、资金、市场”三要素。而对光谷生物城来说,持续发展离不开两类人才的贡献:园区类人才团队以及产业创新创业人才。

为推进建设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来东湖高新区开了一个现场会,提出“六个一”理念:干好一个产业,必须要有一个班子、一个规划、一个园区、一支基金、一项政策、一个公共技术平台。

成立一个专门机构,组建一个强有力的班子,就是光谷生物城成功跻身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第一方阵的秘诀之二。

2008年,为推进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成立了湖北省生物产业发展暨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下设湖北省生物产业发展办公室和武汉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

其中,武汉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产业发展、企业服务、安全生产、综合协调、意识形态、招商引资、双招双引等工作。下设综合秘书处、产业发展处、建设融资处以及投入服务中心等4个部门。

据悉,武汉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九成以上的人员都有着生物医药产业的优秀学历和背景,能够在运营工作中更好地理解产业发展路径,也能够与园区企业团队无缝对接沟通。这对园区初期的建设管理及运营招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图片武汉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位于光谷生物城生物创新园(摄于2022年7月)

因为有了专门的机构和团队,才能更好地将湖北省的科研、人才和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直接赋能光谷生物城的运营建设。

光谷生物城划分了生物创新园、生物医药园、生物农业园、医疗器械园、智慧健康园、医学健康园以及国际生命健康园7个专业园区,每个园区都代表着一种行业细分领域。其次,改革简单的上下级行政管理体制,发挥国有资本平台的作用,成立不同的国有园区运营公司,实行统一规划、错位经营,分别负责园区的建设、招商和服务运营工作。

除了专业的园区运营管理团队,产业发展更离不开大量高精尖的人才。

2008年,安翰光电创始人肖国华和两位创业伙伴在美国硅谷起步,探索将光电子领域技术运用到医疗行业,锁定了胶囊式内窥镜,回国创业。刚回国的时候,肖国华等人四处推销,但由于没有成型产品,没有谁敢投资生产。直到2009年底,肖国华带着发明来到武汉,事情有了转机。

那一年,光谷启动了“3551光谷人才计划”。肖国华的自主原创技术得到评审专家的认可,成为首批引进的14名领军人才(团队)之一,获得了最高额度500万元的无偿支持。获得资助后,肖国华带领团队将这项发明变成了产业化产品,成功进行了动物试验,一举获得众多机构的投资追捧,企业得以真正快速发展。

3551光谷人才计划按照分层分类、科学精准、开放引才的原则,持续不断为生物产业引进大量创新创业人才 。武汉本身就拥有80余所大学强大的人才资源,这项计划让光谷生物城如虎添翼。

创新驱动 搭建全生命周期服务

做产业光有人还不够,更需要做实事助力企业茁壮成长。

近水楼台先得月。首先,陆续引进湖北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以下简称湖北省器检院)、湖北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以下简称湖北省药检院)、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武汉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所等监管部门和技术单位。

在医疗器械细分领域——医学影像设备制造等方面,光谷生物城能形成优势,不得不提的就是湖北省器检院。这家技术机构在超声类产品检验方面享誉全国。自入驻光谷生物城以来,已就近提供注册检验、生物相容性相关服务等方式,助力企业创新研发。

在生物医药细分领域,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发挥智力支持作用。该研究院整合了武汉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在纳米药物、细胞治疗等方面建成了20多个研究开发平台和中试转化平台,还是武汉国家级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研究院能指导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并提供委托检测、委托开发、实验场地租用等技术服务,还探索持股孵化试点工作,为急需资金支持的创新型企业投资。

在药品方面,光谷生物城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各类企业和专业机构的集聚促进了各种资源要素充分交换,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此外,光谷生物城累计搭建了基因测序、药效药代、制剂技术、生物合成、中试放大、动物实验和安全评价、药品和医疗器械CDMO等数十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让企业在园区内就可花最低时间成本,快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做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医院资源必不可少。从建设初期开始,光谷生物城就有规划地引进多家优质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等三甲医院近在咫尺……这些机构的集中为开展临床研究提供了便利,让企业在这条“拼速度”的产业赛道上赢得了先机。

光谷生物城目前已在生物医药产业全生命周期环节搭建对应平台,在基础研发、中试、药效研究与评价、生产、检验检测、物流以及临床应用等环节提供专业产业服务。

企业研制的一粒药物或一款医疗器械,即可在生物城内走完从研发、中试、生产、申请批文、物流等全流程。这在当时国内其他生物产业基地或园区,是创新之举。

十余年磨一剑 既要创新也要坚守

雪中送炭 搭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生物医疗领域,从技术成熟到产品上市销售,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几二十年,这期间企业没有销售收入,如果没有资本注入,很难走向成功。

而彼时,武汉本土投生物医药的基金非常少。为提高生物城企业与资本的对接效率,光谷生物城搭建了“生物创赢汇”服务平台,专门对企业进行资本市场培育和投融资路演对接,目前已常态化举办200多期。通过“生物创赢汇”等多种方式活动,构建资本与企业桥梁,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光谷生物城从建立之初,就开始打造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从四板、三板到主板,一路陪伴,帮助企业规范管理,举办产融对接会,帮企业对接资本,十多年陪跑,看着企业不断长大,接连上市。

针对园区内创新型中小企业“轻资产”、“融资难”等现象,光谷生物城不断聚集各方资源,努力探索投融资方式,积极与投资机构、银行、券商、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等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引导天使、风险资金聚集光谷生物城,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打造企业与投资机构对接平台,助推中小微企业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显著改善了园区企业投融资现状。

截至2020年,光谷生物城积极搭建了多种类别的金融服务平台,如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服务湖北基地、深圳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服务湖北基地、全国中小企业上市服务联盟、光谷生物城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等11个金融服务平台。

产业的根本在企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必须要有一群具有全球产业影响力的上市企业。近年来,光谷生物企业的上市效应也引来一批资本深耕,近5年里每年上市一家公司,企业上市后又设基金反哺产业链。

真金白银 政策支持培育“种子”

生物产业事关生命健康,最需要的就是耐心。从“种子”孵化,开花结果,到上市做强,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培育。从建立至今,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扶持产业发展,拿出真金白银,托举产业生态建设。

其中,2017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发布了“生物17条”,设立10亿元的东湖高新区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2018年东湖高新区发布《关于加快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系列政策,并设立50亿元规模的武汉光谷生命健康产业基金,进一步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持。

2019年7月,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东湖高新区支持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及实施细则,设立每年10亿元的东湖高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还给出了房租补贴、研发资助、保费补贴、一致性评价奖补、国家专项地方资金配套支持等优惠。

政策支持给力,也是光谷生物城得以更快实现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之一。

众所周知,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道阻且长,贵在坚持。一方面园区需要坚持自己的产业方向,另一方面企业也要甘于“坐冷板凳”,坚持自己的创业方向。

据悉,曾有一家德国的500强企业想要入驻园区,但当时只能先把旗下的通讯业务落户过来,但被光谷生物城拒绝了。这种对产业方向的坚持,并不是每一个园区能够做到的。

光谷生物城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专业化园区一旦确定产业方向后,就为后来的产业招商和园区运营定下了基调,在遇到困难或诱惑时能够守住初心,坚持产业大方向不动摇,是能够“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关键。

约翰生曾说过:“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

即便在今天,光谷生物城的初心也没有改变,而是朝着更宏大的目标坚实迈进。

向光而行,过往经验与未来挑战

成就夺人耳目,挑战亦不容忽视。

生命健康产业直接关系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未来的十年,如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这道命题,已经摆在光谷生物城面前。

未来,光谷生物城将构建“5+5”整体协同推进体系,即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农业、“BT+IT”融合、生物服务五大重点产业,推进产业集群壮大、市场主体引育、创新能力提升、强链补链延链、产业生态优化五项重点工程。目标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发展至占据光谷三分之一经济总量的水平。

如果说坚持初心是光谷生物城“后来者居上”的制胜法宝,那么光谷生物城未来的突破和发展必须依靠创新。创新驱动,补齐短板,推动产城深度融合。

它凭什么跻身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第一方阵?现在的光谷生物城或许已经给出了答案。

真领科认为,从光谷生物城的打造经验来看,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其一,结合国际生物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本地资源禀赋,摸透产业特性,通过前瞻性的规划,进而做准产业定位。

其二,通过设立湖北省生物产业发展办公室和武汉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组建专业化建设、运营、管理班子,通过3551人才计划吸引产业人才集聚,为其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其三,通过引进湖北省器检院、湖北省药检院等一系列监管部门、技术单位以及三甲医院等资源要素,一站式解决入驻企业在产业链发展中的痛点和难点,耐心培育了优质的产业生态和底蕴。

其四,通过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前瞻性规划搭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为产业提供资本力量和强大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其五,通过政策引导支持产业长远发展,发挥政府主动性。

根据十四五规划,国家将会进一步支持光谷生物城的发展,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政策以及资源向其倾斜。光谷生物城将秉承"成为全国领先、亚洲一流、国际知名生物健康产业中心"的发展愿景,一路向前。

标签: 光谷生物城 产业基地 医疗器械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