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图赏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乡村合伙人”唱响山乡“振兴曲”

盛夏时节的山东济宁泗水县龙湾湖,群山环抱,碧波荡漾。走进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夹山头村,顺着蜿蜒的乡村小道,等闲谷艺术粮仓、夹山音乐厅、民俗博物馆、山居民宿等在绿树掩映下错落分布,吸引游客不时驻足拍照。

从无人问津的山区贫困村,到如今的“网红打卡地”,短短三四年时间,夹山头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东等闲谷艺术粮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田彬及其团队的到来,改变了村庄的发展轨迹。”村党支部书记岳都林告诉记者,去年夹山头村吸引了20多万名游客,村集体收入达到67万元。

泗水县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夹山头村的夹山音乐厅外景。新华社记者吴飞座 摄


(相关资料图)

在当地村民眼中,田彬还有一个身份:乡村振兴合伙人。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过程中,山东在引才、用才上下功夫,通过多种形式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推动企业家、创业者、专家学者、技术能手等各类人才“上山下乡”,与村集体在产业、项目、劳动力等方面结对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振兴。

田彬团队是泗水县招募的第一批合伙人。他们“牵手合伙”夹山头村后,对村内废弃粮仓和闲置民居进行改造,先后落地了研学体验、民俗旅游、文化创意等10个项目。

“这里有绿水青山的自然禀赋优势,我们一群志同道合的合伙人,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抱团取暖的方式,让业态规模越做越大。”田彬说,他们已在龙湾湖示范区孵化出砭乡砭石、陶立方、川上咖啡等40多个业态。

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东仲都村的露营地。新华社记者吴飞座 摄

人才兴带动乡村兴。乡村振兴合伙人通过直接投资、技术入股、创意合作、智力支撑等形式,推动村庄变景区、农家变客房、农副产品变旅游商品,既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又能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实现合伙人、村集体、村民共赢,激发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从邹城市大束镇大洪沟村村口往里走,高端民宿、乡风礼堂、大师创作工坊等业态一一出现。前几年,大洪沟村引进社会资本作为合伙人,盘活利用村内70套闲置宅院和周边460余亩低效闲置土地,昔日的“空心村”变身为乡创产业园。

“我们通过免租金、合伙经营、利润分成等方式,又引进160余名合伙人,打造出灵泉春茶、汉服馆、浮生小酒馆、咖啡屋等几十个项目。”邹城市大洪沟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维飞说。

邹城市大束镇大洪沟村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吴飞座 摄

为让合伙人与村居精准对接,山东不少地方妙招频出。在临沂市沂南县,当地对村庄可盘活利用的闲置院落、厂房、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和企业的资金、技术、产品、渠道等优势要素,以及村居对企业的发展需求和企业对村居的资源需求进行梳理,搭建起乡村振兴合伙人信息平台。

“我们已分别梳理出10125项供给要素清单和8588项需求意愿清单,同时建立风险清单,通过风险管控最大限度避免风险发生。”沂南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孙晓燕说,信息平台促进了村企供需要素高效匹配。目前,沂南县乡村振兴合伙人达成合伙项目意向519个,其中达产项目160个、在建项目247个;预计撬动社会资本31.6亿元,受益群众4.9万户,年增加村集体收入超5000万元。

山东还在土地流转、资金补助、担保贷款、引才补贴、技能培训等方面出台配套政策,解决合伙人的实际困难,让他们来得了、留得下、能发展。在泗水县龙湾湖示范区,当地人社部门针对合伙人项目缺技能工人的问题,通过“送培训入村”等方式,免费培训农村劳动力。圣水峪镇东仲都村村民陈艳楠就是受益者,她经过咖啡师培训后,已在家门口的一家咖啡店上班。

在改变乡村模样的同时,合伙人项目的持续落地还让不少地方的村民实现了土地流转有“租金”、房屋入股有“股金”、入园就业有“薪金”,走上了增收致富路。大洪沟村村民王玉娥家的4间平房被改造成民宿后,她当上了民宿管家。“现在家门口上班,挣钱顾家两不误。每月能挣两三千元,年底还有分红。”她说。(记者贾云鹏、陈灏)

标签: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