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汽车 >

当前观点:别让百万豪车 毁了你的吃饭家伙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汽车功能中,有这样一项显得别具一格:

它,曾是高端豪华车彰显尊贵身份的配置之一,但如今早已褪去光环,放下架子,进入寻常百姓车;

它,自诞生以来的口碑,就一直处于严重的两极分化状态,喜欢的人每用一次都能陶醉半天,讨厌的人直接称它为“脑残”;


(资料图)

它,有着令人瞠目结舌的前后装价格差,车企只花 500 元就能搞定。如果去汽配城,掏个 5000 元都算轻轻宰一刀。

它,能让你一家人,在很短的时间内,整整齐齐地成为当地三甲医院骨科 VIP 。

它,就是让李想迷惑、张勇怒喷、李斌忘不掉的电吸门(Electric Suction Door)。

禁欲游戏

如果你经常开车载家人、朋友出行,一定会碰见这样的场景:出发上车或达到目的地下车时,坐在副驾或后座的他们在需要关门时,总是习惯地对这块分量不怎么重的铁皮使出吃奶的劲儿,伴着一声或沉闷或清脆的“砰”声巨响,车门被关严实。

除了这种“李逵式”关门法,另外一种“黛玉式”关门法也很流行:他们只对车门施加轻微的作用力,从外观看上去,车门确实“吸附”在了车身上,但实际上车门依然处于打开状态。此刻的驾驶员要么及时喊住下车的人,让他们再加一把力;要么就只能挂 P 挡下车,自己去完成车门的关闭动作。

无论哪种方式,都不怎么高明:前者会让爱惜车的驾驶者心碎,还会因为关门瞬间车内产生的高压,让车内其他乘客承担多余的耳膜冲击和刺耳噪音;后者会提升后续驾驶的不安全性概率,尤其是一些“粗心”的驾驶者,车都开出去二百米,才觉察到门没关紧。

更重要的是,过于随性的外力冲击会加速车门上部分零件的损伤,比如车门一侧的密封胶条,频繁被过大的外力摧残,更容易松脱,变形,损坏,造成车门松旷、异响、漏风;再比如车门铰链、限位器、车窗升降器、音响、无钥匙进入感应、氛围灯、隔音棉和各种线束,虽然在设计时考虑了耐久度,但长期遭受超出承受范围的外力冲击,也会缩短使用寿命。

当然,无法对车门施加合适的关闭力度,除了使用者的不熟悉之外,车门本身“应试”式的设计思路,也要背一部分锅。

国标 GB 15086-2013 《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中,对车门锁止状态进行了规范:车门分为“全锁紧位置 fully latched position”和“半锁紧位置 secondary latched position”。

主门锁系统总成在半锁紧位置时,以与锁体垂直的方向施加 4500 牛的载荷时,锁体、锁扣不应脱开;在全锁紧位置时,在相同方向施加 11000 牛的载荷,锁体、锁扣不应脱开。在以与车辆纵向轴和横向轴平行方向分别施加 30g 的惯性载荷时,锁体、锁扣不应从全锁紧位置脱开。

国标要求的初衷,是为车门提供两道安全保险,毕竟车门是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安全的守门员。但各家车企在设计自家车门锁止系统时,对国标的理解和执行程度都不尽相同,有的是擦着国标,只求通过,这样的车门在关闭时,只用花很小的力气;有的则是锚着几倍于国标的数字去设计标定,加上为了提升安全,车门本身就造得很厚实,关起来非常费劲。

不同车企对车门锁止的差异化标定,会让用户在关闭不同车门时,只能复用现有印象中的力度,除非长期使用,不然用户很难在一次或几次使用后,就能精准拿捏。

如果有一种“高自动化机械装置”,可以替人类完成关闭车门最后半段的旷量消除工作,该有多好。

电吸门由此应运而生。

这种曾经只存在于豪华车上的配置,工作原理并不复杂:外力施加给车门,车门进入半锁紧位置,此时车门与车身间会有大约 6 到 9 毫米不等的缝隙。随后,门锁内部的电机开始工作,驱动锁舌旋转,将车门从半锁紧位置拉到全锁紧位置,到位后,电机停止工作,车门全关。

笔者一直被电吸门深深吸引,是因为一次看似风平浪静的关门动作背后,有多个精密的机械机构在门板下默默运行着,最终让整个关门过程丝滑、无声、克制,一种浓烈的禁欲系气质扑面而来。

除了传统的电机路线外,更先进的电吸门还用上了电磁感应原理:在门框或门板边缘加装电磁线圈。车门打开时,线圈内有电流通过,形成磁场。当车门关闭到与门框距离较近时,磁力会对车门自动吸附,完成关门动作。

两种技术路线,车企前装会更偏向电机驱动方案,汽配城后装会更倾向电磁吸附方案。

电吸门“完美”地解决了无法精准掌握关门力度的用户痛点,但本质上,它是”美丽的废物“。

因为解决掉的”力度“痛点,是用户拿更切肤的真·痛点交换而来的。

电吸门的尽头,是骨科

细心的人注意到,常规的电吸门在初段半锁紧位置时,门和车身之间是存在一定缝隙的。这条缝隙,就是电吸门在安全上的死穴。

一位德国女士曾分享过她自己被电吸门夹断手指的经历:下车后的她为了给其它车让路,只能紧贴着自己的车门站立,当时的车门并未完全关闭,自己的大拇指被启动中的电吸门硬生生夹断,后虽经治疗,但大拇指变形严重,无法恢复正常功能。

根据公开测试,为了让车门正常关闭,电吸机构需要向车门施加至少 600 牛的外力,才能在很短的路径中,实现关闭动作。如果不幸被夹住,约等于要让手指承担一个成年人穿着铁鞋单脚站立的力。

这样的力度,就算是变种人金刚狼来了,后果也是轻则乌青,重则骨折,更别提肉体凡胎的普通人了。

汽车媒体人韩路曾做过路特斯电吸门的夹断性试验,三个试验对象:剥皮火腿肠、带皮火腿肠和鸡爪,在遭受电吸门的挤压后,无一幸免,全部断折。

不少网友分享了自己遭遇电吸门”伏击“的经历:整个指甲被夹成瘀血紫色,慢慢脱落,然后再长新的,耗时五个月。

别说看实拍图了,光听听都觉得疼得倒吸一口凉气。

那,作为服务豪华车用户的配置,电吸门难道连最基础的安全——防夹——都实现不了吗?

您还别不信,现阶段的电吸门,能做到防夹的,少之又少。

有人会问,电动尾门也是自动电吸的,为什么就能实现全行程防夹呢?这当中有什么无法平移的技术壁垒吗?

我们先来看下,常见的汽车电动尾门驱动系统由:撑杆、ECU、自吸锁、脚踢、支架、传感器以及气动弹簧等部件组成。在尾门开启或关闭时,传感器会实时检测是否有障碍物出现在作动路径上,如果有,尾门会反向运动。

这里的传感器,是根据霍尔效应制作的霍尔传感器,它可以将变化的磁场转化为输出电压的变化。在汽车电动尾门上,它可以实现两大作用:第一,检测配套电机转速,调节尾门高度;

第二,检测电子回路中电流大小,如果有超过阈值的异样波动,就让电机停止工作或反转,实现有效防夹。

霍尔传感器不是不能应用在电吸门上,只是多个零件后增加的成本,对汽车行业来说,实在太敏感,且加装后的费用要转嫁到用户身上,大部分人都是不乐意掏钱的。

蔚来工程团队曾给出提升电吸门防夹的优化方案,简单来说就是将启动间隙减少到 8 毫米以下,该厚度以内的物体进入间隙,门锁就会因为无法进入电吸触发范围,从而一直静默,直到物体取出或手动操作。

理想汽车 CEO 李想表示,”防夹和电吸确实是冲突的,不过,可以为电吸门增加一个开关“。通过软件更新,来修正前期标定时,不太吃的准的电吸门启动距离,这或许是当下的最佳解决方案了。

写在最后

在汽车上,电吸门完全算不上什么前沿科技,早在 1991 年的 W140 奔驰S级上,电吸门就是标准配置。但 32 年过去了,最基础的安全防夹功能,依然没有足够合理、完善、万无一失的解决方案,着实让笔者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难不成花大价钱买来的”500 万以内最好的车“,最终只能拉着一家人去骨科接断指?

标签: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