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四五”规划纲要到政府工作报告,到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到党的二十大,再到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均被重点提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碳达峰、碳中和”、“碳排放权交易”、“碳排放数据”、“碳市场扩容”“碳减排工具发力”…… “碳”成为2022年的热议高频词汇,也成为各政府机构布局的重点。
产业园区成为落实“双碳”战略的主战场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园区累计超过2万个,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但也正因如此,产业园区成为了全国排碳大户。据国际能源署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工业园区碳排放占比达到31%,并呈现持续攀升的态势。随着“企业入园”的趋势,国内大部分企业,尤其是生产制造企业大多都落户于各类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工业园区承担了密集的工业生产活动。
(资料图片)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落实“双碳”战略的主战场,各园区纷纷开展“降碳”工作:北京金风科技作为零碳园区领域第一家吃到螃蟹的企业,其于2021年打造的亦庄“碳中和”智慧园区是国内首个获得可再生能源“碳中和”认证的智慧园区;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是国内首个“核能驱动+零碳智慧”生态产业园;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蒙苏经济开发区零碳产业园的目标是通过储能技术的突破,借助智能物联网技术,实现风电、光伏和氢能的互补,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低成本的100%绿色电能网络;京东“亚洲一号”西安智能产业园获得由北京绿色交易所和华测认证(CTI)颁发的碳中和认证双证书......
园区作为产业聚集的载体,既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空间承载形式,又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志,在提供了大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同时也成为了碳排放的主要源头之一。因此,将园区定为精准减排的落脚点、攻坚区,确保节能、减耗、提质、减碳工作的落实,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
转型关键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园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园区的碳排放结构主要集中在能源电力领域、工业生产领域、建筑领域、交通运输领域。工业生产领域的碳排放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来自原料生产过程,如作为水泥生产原料的石灰石和合成氨过程中使用的天然气; 二是来自工业生产中高温加热的燃料燃烧,如生产工业蒸汽所用的煤炭或天然气;三是来自用于生产中间产品、低温供热等化石燃料;建筑领域碳排放的最大来源是建筑使用电力、热力导致的间接碳排放;交通运输领域的碳排放主要源自各类油品燃烧产生的碳排放。
由此可见,园区各领域的碳排放归根结底主要源自化石能源的直接或间接消费。因此,推动园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逐步降低煤炭、油品等化石能源使用规模, 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和能源使用效率,从源头上降低能源生产和消费相关活动的碳排放,已成为园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各地区园区纷纷开展园区能源转型。
例如,海信江门园区主要通过能源转型以及应用转型推进园区低碳化改造和产业升级,打造零碳智慧园区。园区搭建能源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节能实现智慧能源管理。在应用转型方面,园区一方面通过打造零碳建筑,对空调通风、集中供暖等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另一方面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实施生产过程节能措施,对生产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打造零碳生产,降低单位生产值的能源消耗,实现园区绿色发展。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基于当地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和智能电网系统,推动能源转型,构建以“风光氢储车”为核心的绿色能源供应体系。同时,配合数字化基础设施,推动零碳产业及电解铝、绿氢制钢、绿色化工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构建以零碳能源为基础的“零碳新工业”创新体系。
青岛中德生态园通过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给体系,推动能源转型。同时打造零碳建筑,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和装配式建筑,采用新型太阳能光伏板作为外层幕墙,通过光伏电池板的使用,为建筑及其用户的用电需求提供支持,实现100%绿色施工、绿色建筑。在用能耗能方面,中德生态园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给体系。
紫光萧山智能制造园区从能源转型、应用转型和数字化转型三方面全面推进零碳园区建设,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双碳”路径,在能源转型方面,推进光伏工程,并利用新能源技术和储能技术,实现能源效益最大化;应用转型方面,对园区内的建筑、交通等方面系统梳理,全面推动零碳生产、零碳建筑、零碳交通等应用场景转型。
通过上述园区能源转型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各地园区通过完善公共基础配套服务,加强园区集中供热设施建设,积极推广集中供热,集中收集处理工业废物,推动污水、固废集中处理设施提质增效,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处理实现污染物处理能耗、排放量双降低。同时,大力推广再生能源替换化石能源,辅以智慧化手段,大幅降低因能源消耗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转型关键二:数字化技术助力园区节能降碳
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大力扶持下,全国园区智慧化建设如火如荼,同时,各地加强了园区智慧化建设投资力度,智慧园区已成为园区发展的新趋势。在此条件下,“双碳”战略发展和能源资源结构调整等政策的强强融合,再利用数字能源系统运转和网络化大升级实现园区“碳中和”,数字化正成为园区实现“双碳”的重要技术路径。
在园区的运行阶段,数字技术能够帮助园区运营者实现全流程的数字化管控。通过搭建数字化智能化能源管理平台、碳排放管理平台等,以监测设施为基础,以集成管理平台为核心,利用数据流将园区各方面的能耗、碳排放、产品产出数据进行汇总,以可视化的形式进行输出,形成相应的报告,实现实时监测,帮助园区运营方分析园区能耗和碳排放问题,提升园区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数字化管理平台促进建筑领域节能降碳的着力点主要是提升运维阶段的能效,其核心是基于传感器、计量设备的能源管理,实时检测分析各项能 源指标,提供优化建议,实现建筑内部的能源资源利用最优和经济绿色运行,为碳中和、碳达峰提供有效支撑。通过打造园区数字化管理平台,助力园区实现节能降碳。
据不完全统计,园区开展绿色数字化运营,减少碳排放后,整个园区碳排放总量及园区单位产值或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量下降40%以上。同时,大型园区智慧能源管理平台通过智慧微网系统实现光伏自发自用,使得余电上网实现了绿色用电,且输出微电网得以运行最经济策略,从而能够进行削峰填谷并降低最大需量,降低用能成本,促节能减排及实现零碳目标,也通过碳排放交易决策优化、自愿减排项目开发及碳聚合,实现碳资产保值增值,获得碳收益。
结语:
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包括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等。产业园区应抓住双碳转型的关键点,研究适合实现“双碳”目标的用地规划、功能布局、产业调整和政策鼓励,引导入园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充分降低碳排放,实现碳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按照 “双碳” 要求。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