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宁夏,武夷山、六盘山,闽江水、黄河水……山海虽远,闽宁情长。
(资料图)
1996年,福建和宁夏建立对口协作关系。27年来,两省区一届接着一届抓、一任接着一任干,将单项扶贫拓展到经济社会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广覆盖的深度协作,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化闽宁对口协作,打造闽宁协作“升级版”。这对志同道合的老朋友,正赓续山海情,努力实现新发展阶段的闽宁协作继续创新创优,继续走在全国东西部协作前列。
帮扶不断档,一起向振兴
注意基质配比、按时浇水、控制好温湿度……在“保姆式”技术指导下,宁夏海原县贾塘乡贾塘村村民田金虎,成了村里的种菇能手。
去年,闽宁对口帮扶菌菇项目开始在海原推广,共培训种植户8期300余人次。田金虎试着将自家的菜园改建成200平方米菇棚。闽籍企业海原县闽宁百草园农业有限公司,免费供应菌棒,全程提供技术支持。闽宁帮扶资金,还给予每个菌棒3元补贴。
“菌菇是短平快的致富项目,20来天就能出一茬菇。”田金虎说,去年下半年,仅3个月时间,他就靠卖菇增收2.5万元。在海原,菌菇种植已拓展到三河、西安、高崖等6个乡镇。
田金虎是土生土长的西海固人。西海固,原是西吉、海原、固原三县的合称,后来成为宁夏南部山区的代称,也一度是贫困的代名词。这里“苦瘠甲天下”,曾被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专家界定为“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修公路、打井窖、改造危房危窑、联办医院、援建学校、产业协作、劳务输出……1996年,闽宁对口协作从西海固起步。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福建始终与宁夏在一起,以“福建所能”满足“宁夏所需”,深刻改变了当地贫困面貌,携手宁夏乡亲摆脱贫困,昂首阔步迈向振兴路。
27年来,福建累计投入援宁帮扶资金54.82亿元,其中财政拨付资金49.34亿元、社会帮扶资金5.48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减少贫困人口93.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2.9%下降到0,9个脱贫县(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4856元增长到2022年的16775元。
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站在新起点上,福建依然坚定地与宁夏站在一起。
帮扶不断档,力度有增无减。
今年,福建安排省级财政援宁资金6.25亿元,向宁夏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组织全省10个县(市、区)与宁夏9个县(区)及闽宁镇开展结对帮扶,实现乡镇结对101对、村村结对225对、村企结对91对、社会组织与村结对80对;开展教育、医疗领域“组团式”帮扶,重点帮扶宁夏10所高中、职业中学和5所县人民医院。
打好“组合拳”,用好“连环招”。
今年实施产业帮扶项目268个,发展枸杞、滩羊、肉牛、黄花菜、小杂粮等宁夏特色农业产业,带动80万农村劳动力实现增收;健全“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帮助销售宁夏农特产品13.74亿元;拓宽就业渠道,帮助宁夏22935名农村劳动力、11576名脱贫人口实现稳定就业,其中输转来闽就业劳动力3799人。
样板引路,示范先行。
加快闽宁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将福建乡村振兴的好经验、好做法因地制宜嫁接推广到宁夏,探索“闽宁+侨台”“乡建乡创”发展新模式;推进闽宁镇示范创建,深化产业园区共建、联动招商机制。
多领域协作,全方位融合
上月,首届中国(盐池)滩羊产业大会暨电商文化旅游节在宁夏盐池县狮城宁好电商网批(西部)运营基地举行。
盐池县,“中国滩羊之乡”。但“好酒也怕巷子深”,当地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盐池滩羊走得更远。2021年,来自福建石狮市的电商创业者,在盐池创立“狮城宁好电商网批(西部)运营基地”,帮助滩羊产业实现“触网”升级。
“我们充分发挥石狮电商资源优势,搭建闽宁两地特色产品交流销售平台。”狮城宁好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施志雄说,基地致力于打造“培训+电商+直播+金融+供应链+仓储物流+文化创意+创客驿站”多位一体的电商产业发展布局,目前已吸引宁夏盐池滩羊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几十家企业入驻。
不仅仅是滩羊,花马池镇的枸杞羊肝辣酱、青山乡的石膏制品、麻黄山的大接杏等本土好物,都插上了电商翅膀,走向全国广阔的市场。“狮城宁好电商网批(西部)运营基地”也成为闽宁联合打造的新兴业态商业模式示范区。
27年来,闽宁两省区不断拓展合作边界,拓展合作深度,在全方位融合中,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数字福建”和“数字宁夏”建设深度融合。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两省区共建的“闽宁云”项目吸睛无数。这朵具有超低传输时延的“超级云”,正让两地突破山海距离,走得更近。作为“东数西算”重要基础设施,它将面向福建医疗、教育、工业、互联网等行业客户,提供专属定制的算力保障服务。
“山海情”文旅品牌越叫越响。
近年来,“八闽亲人宁夏游”活动持续开展。体验大漠粗狂、领略黄河雄浑,越来越多的福建乡亲来到宁夏,进行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这里,他们不仅可以尽览边塞风光,更能感受到宁夏老乡的深情厚谊。闽宁两省区正依托各自旅游资源,拓展“福建企业+宁夏资源”“福建市场+宁夏品牌”等合作模式,携手打造“山海情”文旅品牌。
共建产业园区,共铸产业强链。
福建正推动宁德东侨、福清融侨、龙岩、漳州金峰、晋江等5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宁夏银川、石嘴山、固原等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合作,实现资源互享、观念互通、经验互鉴,引导推动更多延链、补链、强链闽籍企业入驻园区投资发展。今年以来,共有59家农业、食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闽籍企业赴宁投资兴业或增资扩产,实际到资12.11亿元,其中在宁东开发区落地了投资11亿元的首家闽籍新材料企业。
多方聚合力,释放“援”动力
不久前,海原县人民医院完成了宁夏首例NOSES结直肠全切手术。患者张阿姨一家感激万分,邀请主刀医生白利平及团队去家里做客,端上最地道的待客菜肴“手抓羊肉”。
白利平来自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去年来到2000多公里之外的海原县开展对口支援。为了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他成立胃肠专业组,推行导师制,以“师带徒”培养方式,带领优秀业务骨干跟师学习,通过讲座、查房、病例讨论、手术带教等方式,致力提升专业水平。为了让NOSES结直肠全切手术这项微创技术在宁夏进一步推广,白利平还带领团队积极申报宁夏科技惠民计划,获得自治区科技厅立项。
多方参与、多元协作,正让闽宁协作释放不竭的“援”动力。
“福建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爱心人士通过科技帮扶、高校合作、支医支教、资助贫困学生、救助困难群众、旅游扶贫、文化交流、投资置业等方式,积极参与援助宁夏贫困地区。”福建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对口协作处有关负责人说,据不完全统计,27年来,直接参与帮扶的福建社会各界人士超过10万人次。
今年7月,福建省第十二批援宁工作队挂职期满。福建省第十三批援宁工作队选派工作已于6月底启动。目前,压茬交接工作正有序推进,以确保援宁工作不断档、不脱节。27年来,福建以两年为轮换周期,先后选派12批206名援宁挂职干部;宁夏也先后选派21批362名干部到福建挂职锻炼。他们为了同一个事业,尽同一种责任,在创新实干中,让曾经的“干沙滩”蝶变为“金沙滩”。
“爱拼才会赢”的闽商群体,始终是闽宁协作的一支生力军。他们带着资金、技术、理念,赴宁夏投资办厂,开展经贸合作,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目前,福建在宁夏共有闽籍企业(商户)6695家,安置当地劳动力10万多人。15万多名闽籍人员在宁从业生活,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才智力量。
院士专家的到来,则为宁夏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最前沿的方案。8月初,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等15位福建院士专家,赴宁夏开展“院士专家宁夏行”活动。其间,院士专家深入50多个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咨询、项目研讨、合作洽谈和技术服务。围绕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数字信息、现代化工、健康养老、公共卫生、生态农业等领域,开展了5场学术讲座、4场医疗义诊、15台公益手术、17场现场技术指导、13场技术座谈和项目洽谈。
27年来,闽宁两省区不断拓宽协作领域、丰富协作内容、提升协作水平,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携手战贫困、共同奔小康的生动实践。站在新起点上,双方正持续擦亮闽宁协作“金字招牌”,推动闽宁协作再上新台阶。(记者 张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