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察 >

天天快看:中国之声一线调研丨加快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如何让便民服务扩容“破圈”?

央广网北京4月18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很多老百姓熟知的一句口头禅,但在现实生活中真要实现“缝缝补补又三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可以说,这是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生动阐释。


(资料图)

所谓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指的是服务半径在步行15分钟左右范围内,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目前,我国已在80个地区试点建设1400多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服务居民3200多万人。

近日,商务部表示,将结合前期试点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努力把居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满意清单”。未来,更多居民将享受到更便利、更宜居的城市生活。中国之声一线调研围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选取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街道为样本,探究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和解决方案,本期推出下篇:《加快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如何让便民服务扩容“破圈”?》

在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北大街的新街口百姓生活服务中心二层,修鞋配钥匙、裁剪缝纫、钟表维修等“小修小补”摊位一应俱全,其中不乏“网红”小摊。这些“小修小补”摊位的回归与集聚并不是近期才发生的事,早在2017年新街口百姓生活服务中心发展初期,经理邹德琦就前瞻性地引进了这些“手艺人”。

邹德琦介绍:“我们给他们提供营业执照、提供很多方便,对于他们来讲,有了正规的营业场所,可以正常地上网推销,能拉来更多的客源。为了更好地吸引周边的顾客,我们扶持这些手艺好、服务态度好的店主,为了能引进他们,我们宁愿第一年一分钱租金不收,其实现在的租金按平米数算我们还得赔点儿钱。那就当我们给自己打个广告,只是广告的周期可能长一些,需要培养。但是,但凡培养起来了,对我们卖场自身来讲,就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店早已在新街口百姓生活服务中心回归(记者韩雪莹 摄)

引进“小修小补”业态以提升客流量,这样的经营理念,一方面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生活便利,另一方面也为街道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提供了参考案例。实际上,该服务中心所在地——新街口街道在建设辖区内若干家百姓生活服务中心的过程中,一直尝试复制这一模式,尽管保留了不少优质的“小修小补”资源,但更现实的情况是,并不是每个商家都愿意像邹德琦那样做“长线投资”。

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市民服务中心副主任王青介绍:“有一些‘小修小补’的商户找到我们求助,说希望继续经营下去,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地方,我们就把这些小店引进百姓生活服务中心里去,让它们发挥更好的作用。我们也引导过一些商家,让它们做一些这方面的尝试,但很多都是无疾而终。比如把‘小物超市’引进来,但老百姓很难找到的壶塞、气门芯等,引到小店里来,实际上不能说它是微利,可能有时候是赔钱来卖的;像‘小修小补’,有的商家觉得确实不挣钱,恐怕就不能长久来做这件事。”

新街口百姓生活服务中心二层的维修区聚集了多种“小修小补”业态(记者韩雪莹 摄)

而在梳理“小修小补”业态的过程中,王青发现,商家在核算经济效益后愿不愿意引进这类摊位只是一方面,曾经常年在户外经营的店主能不能进驻室内经营场所开展经营则是另一重难题。

王青表示:“修鞋配钥匙进店经营的难度相对低一些,因为它对场地等各方面的要求比较少;但有些业态,特别是修自行车,它对场地的要求就是室外的,它需要摆打气筒,摆个盆、放点水,看看轮胎漏不漏气,而骑自行车的人还是希望能在骑车的过程中就近找到一个修车点,从这些角度讲,它进店经营确实比较困难。”

以“小修小补”为代表的便民服务摊点,如果不加以管理和优化,也会对城市环境卫生、交通管理等带来困扰。如何在便民、平价和市容之间达成平衡?中国社区商业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赖阳认为:“对于一些市民非常需要的门类,政府有关部门做一些调研、列一些清单,对于户外经营授予一定许可,比如固定的时间、固定的位置、固定的证照,不能‘一刀切’,让户外完全没有经营;不适合在室内、大家走在路边可能就会碰上的需求,由有合法资质的人员定时、定点提供这样的服务,这需要给予一定政策上的明确。”

赖阳同时表示,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提供的服务内容中,“小修小补”“小物超市”等一些消费低频、利润微薄的业态也亟需政策的有力扶持。“它们很难承受商业化的租金。如果依靠把它们引入社区服务中心,由社区服务中心为它们提供低租金的摊点,实际上相关企业也要付出成本,所以政府也应该有相应的支持政策。比如店主拿出了在这里的租赁合同,证明提供了这样的服务,相关部门审核通过之后,把补贴补给店主来代交租金,可以用这种方式支持很多微利的社区基本生活服务的功能,让这些摊点能够在社区里维持运作。”

“小物超市”“小修小补”等消费低频、利润微薄的业态亟需政策扶持(记者韩雪莹 摄)

在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过程中,还要结合社区人口结构的特点完善各种服务功能、满足居民多元需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同时考虑到街道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实际,今年以来,新街口街道引入社会资本,盘活用地、人力等资源,在辖区内增设养老服务驿站,将养老服务联合体建设和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即将投入运营的西四北三条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记者韩雪莹 摄)

西四北三条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负责人刘林介绍:“我们会根据西四北三条社区周边、从头条到八条这片平房区的特色,给这些老人提供一些居家便民服务,包括助餐、助洁、助浴,现在把出行服务也加入进来了。涵盖吃、喝、住、行,包括一些居家维修,而且是‘一刻钟’服务。我们每年有两次服务需求调查,运营起来之后,才能真正地去摸索老人的一些需求。”

西四北三条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服务清单(记者韩雪莹 摄)

由街道和社区牵头引进的这家养老服务驿站尚在运营前的筹备收尾阶段,周边居民已经对驿站未来能提供的养老服务充满了期待。不过,在西四北三条社区这样的北京市平房保护区内,能够为养老服务驿站协调到一间百平方米左右的地块已实属不易,有限的空间能否满足街坊邻居更多的便民诉求?社区居民栾国华表示:“我们社区各方面做得很好,就是空间很小。希望能够开一些‘老饭桌’,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不见得非得打回来吃,有的老人在那儿堂食也很省事。新开的养老服务驿站的规模还没有达到,如果居民都有需求,大家都去吃,可能就供应不上,这个问题不知道怎么能协调解决。”

西四北三条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内部环境(记者韩雪莹 摄)

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消费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立平看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实际上是社区、商业和养老三者之间的结合,而居民对养老服务更高诉求的实现,需要依托商业的集聚。“第一,我们要建立好‘一站式’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第二,需要在原有的商业街基础之上加强改造,把分散的商业尽可能地集聚。当然,我们还需要长期的调整,特别是政府规划部门,要做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规划。实际上,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核心就是‘一老一小’,它的一些配套措施应该是为这个目的来服务的。”

目前,全国多地围绕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已出台相关规划。例如,北京市商务局出台《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促进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措施》,要求到2025年,全市实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落地2000个以上国内外生活服务业品牌首店,培育5万家以上生活服务业数字化门店。赖阳分析认为,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容“破圈”,除了针对痛点难点问题梳理政策,从便利居民生活到提升消费品质同样有较大提升空间。

“居民对生活品质有更高的要求,大家买菜,不是说要买到菜,而是要买到高品质的、绿色安全的生鲜产品;居民对环境品质的要求也更高了,不是过去一般的一个社区菜市场就能满足的。所以现在向更高层次的升级迈进,是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需要更多深入思考的内容。”赖阳说。

标签: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