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察 >

军营观察丨一场守护荣誉的接力

向往的力量

■武警河北总队石家庄支队正定中队指导员 刘建峰

有人说,向往是一种力量。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


(资料图)

每年,中队都会征集官兵的新年心语。今年,我们陆陆续续收到了战友们近百条心里话。内容有长有短,有对中队的祝福、有对自己的期许、有对别人的感谢,也有一年来的盘点和反思。

看到大家兴致勃勃,我也向大家道出了自己的感想:每一句心语,都与一个人的向往紧密相连;我们所有人的向往,汇聚起来便成了一个集体奋斗的力量、向上的力量。

向往,是一种努力。与战友们朝夕相处,我看到了大家在这片荣誉的土壤中扎根的样子、在奋斗拼搏时流汗甚至流血的样子、在书写荣光时自豪与蓬勃的样子……这些样子,涌动成一股股前进的奔流,连结着一个中队的过去与未来。

向往,是一种塑造。在中队氛围的感召和战友们的鼓励下,有的人甩掉彷徨和迷茫,勇敢地告别过去的自己,迎接全新的自我。心语中最短的一句,是来自从清华大学入伍的上等兵林沛东所写,他这样写道:“有幸被照亮,我也想发光。”心语写得最长也最“琐碎”的,莫过于中队长戴世雄,他几乎对每一名战友都勾勒了美好的愿景:“所有人都成长成希望中的样子,我们这个中队也注定不辜负荣光。”

全军先进基层党组织、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2次、集体三等功7次……中队的荣誉墙上,50余块奖牌、140余面锦旗熠熠生辉,辅以105件实物、106张照片,诉说着中队对荣光的向往与努力。去年,我们中队又被评为“四铁”先进单位、军事训练先进单位、执勤先进单位、基层风气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的阵列有了新的壮大,向往的力量有了新的枝芽。

这种不断生发、不断向上的力量,或许就是向往的本质。正如一位战友在心语中所说:“我们每个人都要用努力托举荣誉,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相信今后会看到更多的荣光、更美的中队。”

一场守护荣誉的接力

■刘建峰

武警河北总队石家庄支队正定中队官兵进行搏击训练。孙建阔 摄

“如果荣誉有气息,那是青春的气息”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几年前,刚走进清华大学校园时,如果问李永亮、林沛东对自己未来的“人设”是什么,李永亮会告诉你,他想读研、想留学、想搞科研;林沛东会摇摇头说,他还没想好。

这两个人,都是从清华大学入伍来到武警河北总队石家庄支队正定中队的上等兵。不久前,中队在主题团日与清华大学师生开展线上交流共建活动,两个人不约而同提到了一个词——变化。

“不知不觉,我变成了他。”李永亮口中的“他”,是中队一班班长勾旭升。交流中,李永亮拿出两张和勾旭升的合照:一排战士紧握钢枪,李永亮和勾旭升紧挨着,两人一样平齐的枪口、一样紧皱的眉头、一样凌厉的眼神,像是一个模子凿出来的;另一张,李永亮和勾旭升一起擂击着驻地特有的常山战鼓,手上用劲,眼里放光,连下巴扬起的角度都相同。

刚到中队时,李永亮对勾旭升又爱又怕。爱的是班长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吃饭、添衣、过生日,到处都是班长“絮絮叨叨”的叮嘱;怕的是班长对他的高标准、严要求,从抹桌子扫地到上哨训练,每件事都要有一班的标准、中队的标准。“班长的口头禅就是:来咱这个地方,你就要……”李永亮说。

“班长不爱讲大道理,却有很多让人一听就忘不了的话。”李永亮掰着手指头说起班长的故事。

“人在跑,魂也在追。追啥?追咱中队的那口气啊!”参加武装五公里考核,以勾旭升的素质,成绩不在话下,可勾旭升却几乎以全程冲刺的速度往前奔。

“咱中队的兵退伍回家就是捡废品,也是捡得最多的那个!”老兵退伍,勾旭升送别的话让大家一边笑,一边眼里噙满了泪……

“刚来中队时,我觉得我和这里的气息格格不入。”李永亮说,后来,我就想成为像班长那样的人。

“在荣誉墙前,我端详着中队官兵成长成才的事迹,有时忍不住伸出手贴上去,好像能感受到他们的气息。”和昔日的同学话成长、谈感受,林沛东也谈到了“气息”——那是一种朝气,能激发出每个人拼搏向上的动力。

交流时,有这样一个细节:林沛东发现自己的军帽有些歪,他摘下整了整,露出被压成梯形的短发。这一幕被一位老师看到:“小伙子变化不小,看着精神多了。”

刚到中队时,林沛东形容自己“整个人都是晕的”,训练上“吊车尾”,理论学习不上心。在荣誉墙前,他曾不解地问:“一个中队的荣誉和学理论有什么关系?”

“理论学习重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开思想疙瘩。”看到林沛东不在状态,班长姚佳明把他拉到中队图书室,给他开出理论学习书单,回顾历史传统,品读理论书籍,重温中队荣誉背后的故事,由浅入深带着他一点点推开理论学习之门。林沛东渐渐进入学习状态,摸到了理论学习的门径,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林沛东燃起斗志,不仅成长为支队“红火炬”理论宣讲小分队的骨干,还在年底被评为“四有”优秀个人。他的名字,也被印在了中队的荣誉墙上。

“荣誉不是橱窗里的展品,荣誉墙背后的每一个故事,都蕴藏着青春的选择、成长的历练。”林沛东说,“如果荣誉有气息,那是青春的气息。”

武警河北总队石家庄支队正定中队官兵开展集体谈心交流。孙建阔 摄

“守护荣誉的最好方式,是不断赢得荣誉”

今年1月16日,对中队长戴世雄来说,是个很不一般的日子。

那天早上,正在湖南老家休假的戴世雄收获“双喜”。一份是一张喜报,戴世雄因在武警部队教练员比武中表现突出荣立二等功。如今,当地敲锣打鼓,把二等功臣之家的牌匾送到他父母手上。另一份是中队传来的喜讯,2022年军事训练先进单位的牌匾已经到中队,挂在了荣誉墙上。

双喜临门,戴世雄却说,喜悦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当一名合格的带兵人,应当时刻把单位荣辱记挂心头,视集体荣誉高于一切。”

打小习武的戴世雄,或许天生就是练兵打仗的料。来到部队后,他很快找到用武之地。新兵下队军事考核,他像一把尖刀,创破了新兵400米障碍和射击两项纪录。几年过去,他又在多项比武中摘金夺银。然而,来到正定中队当主官,戴世雄有些犯难,“压力很大,怕守不住先进的牌子”。

直到今天,戴世雄还会讲起刚来时老中队长和他的聊天。老中队长告诉戴世雄,当初刚到中队时,他和戴世雄一样,也是人生地不熟,自己能为中队做点什么呢?

“我只能‘挨家挨户’地串,跟大伙一起执勤、训练、唠嗑,甚至一起打游戏。差不多泡了一年,大家真正接纳了我,愿意听我的,中队的事才好办了。”老中队长双手一摊,“守护荣誉的最好方式,是不断赢得荣誉。”

老中队长的话让戴世雄深思一个问题:即便是荣誉中队,也面临持续不断的新问题——时代的发展、新老的交替、平台期的倦怠、理念的更新……正因如此,荣誉的守护之路注定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接力。

“再来一动”“再跑一趟”……干部骨干在训练场上常念叨的几句话让戴世雄意识到,中队多的是“加练”的拼劲,少的是“会练”的巧劲。他说:“要提高训练成绩,不仅要有向胜利冲锋的拼劲,更要有解决问题的招法。”

哑铃、鞭子、绳子、标杆,观察琢磨良久,戴世雄从细节入手,在投弹训练场上拿出这几组道具,让大家找到了感觉。

分组投弹中,官兵改变以往“投得不行再投一次”的方式,有的奋力挥动哑铃提升臂力,有的反复甩动鞭子练爆发力,有的用横在胸前的绳子当卡尺体会投掷的出手时机,有的用标杆限定方位练准头……一段时间后,大家都感到更会使巧劲了,投得远了也准了。

然而,使巧劲并非易事。练得越细、想得越深,求教和疑难也就越多。很多问题,戴世雄一时也没有答案。那时,战友们纷纷站出来,发扬中队集思、集智的老传统,有时甚至会为了谁的方法更好而争吵。

针对中队存在靠尖子比武撑面子的情况,有的骨干提出,要将尖子化整为零,分到各班担任训练小教员,负责示范纠偏;有的支委成员主动提出分班帮带计划,干部骨干带头统抓,中队建设实行过关升级;有的战士把目光瞄向队尾,眼睛盯紧最后一兵,内务秩序、训练成绩要动态展示,保持大家争胜、强能的劲头……一连串碰撞出来的举措,将激情、细致化作力量,中队官兵身后留下一串串印记。

去年一年,中队建设硕果累累:在全支队率先完成执勤终端迭代升级的规范化建设,圆满完成上级试点任务,在年终军事考核中拿下“三优一良”的好成绩……

“守护荣誉,靠每个人的用心与努力。”面对成绩和收获,戴世雄还是会讲起刚到中队时说的话,“到了这个荣誉中队,就要担得起肩上的担子。”

武警河北总队石家庄支队正定中队官兵业余时间加练体能。孙建阔 摄

“这是中队的牌子,一定把它擦得亮亮的”

“1984年3月26日,正定县委签发20号文件《关于开展向正定县人民武装警察中队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县人民学习中队以照顾孤寡老人为乐,解救群众疾苦为荣,十几年如一日的崇高风格。中队被正定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学雷锋、树新风’先进集体,时任中队指导员的冯永双还在地区作了‘踏着雷锋脚印,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先进事迹报告……”

石立冬上一次在荣誉墙上读起这段文字,已是8年前的事。

如今,已经退役的石立冬再次回到中队,驻足在荣誉展柜里一架器具前,心中忍不住翻涌——那是石立冬曾经自制的一架残疾人轮椅助移器。和它一起藏在石立冬心里的,还有一串泪水。

家住中队附近的村民朱五四常年瘫痪在床,妻子在外地务工,一年在家待不了几天,家里家外要靠朱五四14岁的女儿朱芳一个人照料。

2013年中秋,司务长石立冬和战友带着米面油到朱五四家看望,问朱芳家里有啥困难,小姑娘说着说着泪水就开始在眼眶里打转:“最大的困难就是把爸爸从床上挪到轮椅上,有时候挪不动,会摔到他。”

石立冬动容不已。回到中队,石立冬找资料、买材料,闷着头鼓捣,自制了一架轮椅助移器,送给朱五四使用。

“这些年,朱五四家里的琐事,几乎都让咱中队包了。”现任司务长赵学成告诉石立冬,不久前,中队官兵还帮朱五四盖了一间明亮的砖瓦小厨房。

安装水管时,赵学成正在倒休,他得知消息专门跑到朱五四家里盯着。安装结束,赵学成准备回家,走了两步又退回来,趴在地上,就装修细节又和战友讨论起来。这一幕刚好被朱五四看到,泪水又挂在他的眼眶,“这些年,武警战士走了一茬又来了一茬,我们都不知道感谢哪个好。”

荣誉墙上百姓送来的锦旗,底色已在岁月中斑驳;展柜里,那些黑白图片和旧报纸,那些奖杯、奖状静静陈列着。

“这是中队的牌子,一定把它擦得亮亮的。”指着2021年“河北省拥政爱民模范单位”的牌匾,副中队长范睿告诉石立冬,很多时候遇到事,他会下意识地想,如果中队的老兵们遇到,他们会怎么做。

2022年的一个夜晚,范睿站了一班4个多小时的“夜哨”。

那天,范睿值班,哨兵报告有人喝醉躺在营区边上。赶到现场后,范睿问对方要不要去医院,被拒绝。要送对方回家,对方也不吭声。范睿就和战友打着手电,等着对方清醒。

凌晨3点多,喝醉的人突然从地上爬起来,说电动自行车找不到了。范睿又陪着他在附近找了半个多小时电动自行车,结果是这人酒后记错了。

到了5点多,卖早点的小摊都出来了,喝醉的人还没清醒,“卖煎饼的大姐送过来杯豆浆,念叨着‘穿军装的都是热心肠’。”

快到6点,喝醉的人爬起来要回家,还不让范睿送。看他摇摇晃晃走的方向要经过不远处的河沟,范睿不放心,又打着手电一路跟着,一直跟过河沟,才返回中队。

“他是喝醉了,但我们不能不管。总不能回中队说,我把老百姓扔道边了。”范睿说,他在中队感受到的荣光,未必很大,往往是一件件小事。“这些小事处理得怎么样,影响着咱们在老百姓心里的分量。”

2022年8月的一天,中士张文岗中午扒拉了两口饭,就来值班室看监控。营区旁边一名住户的轿车半夜让人划了。两天前,车主找到中队,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我从网上看到,武警中队帮老百姓办好事……”尽管已经报了警,但那天的网络查勤员张文岗想的是,得空就先调查一下。张文岗连着两天看监控,终于发现了可疑的身影。

得知一名患白血病的幼儿手术费没着落,大家把卖废品攒起来的钱拿了出来。钱不多,几名骨干又添上了当月的工资。

塔元庄有老两口无儿无女,官兵到了就陪他们聊聊天、送些药,做些洗衣打扫、理发剪指甲的小事,逢年过节把老人接到中队吃顿团圆饭……

“老兵们在的时候就是这么干。他们退伍了,我们接着干。”范睿说。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2023年2月20日第5版

标签: 先进单位 理论学习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