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察 >

微动态丨有爱无碍 天津市打造听力“无障碍服务”


(资料图片)

有爱无碍,12月3日将迎来国际残疾人日,天津市文博单位、高校以实际行动为残疾人创造美好生活。继天津博物馆手语视频导览上线后,为期3个月的天津市文博手语讲解推广人员培训日前结束,天津市文博行业13家博物馆的21名学员参加了此次培训。这是天津市以文博系统手语服务带动其他公共服务领域的一次尝试,目的是为听障人群创设无障碍交流环境。

“天津博物馆的智慧导览手语讲解视频通过微信在家也能看展览,还能实时‘听’讲解,真是太方便了。”家住天津市西青区的小徐是一位听障人士,是手语视频导览首批尝鲜者之一。她通过文字告诉记者,博物馆的导览大都是音频讲解,因此她每次去博物馆参观都无法了解到展品的专业介绍,而天津博物馆的智慧导览手语讲解视频不但能在博物馆看实物“听”讲解,还能在家看手语“听”讲解。视频中使用的手语还是国家推广的通用手语,“手语也像方言一样,天津的手语大部分只有天津本地聋障人士看得懂,到了外地就不一定能看懂了。而通用手语不一样,大家掌握后都能顺畅沟通。”小徐说道。

记者从天津市残联获悉,2022年年初,天津博物馆率先完成了全馆200余段手语讲解视频的制作,创新常用文博专业词汇手语200个,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无障碍服务。天津博物馆智慧导览手语讲解视频上传到天津博物馆官方微信,视障人士足不出户就能云上观展,并通过手语导览了解更多信息,为听障人士打开了欣赏文物之美的大门。

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党总支书记徐岩告诉记者,因为各地的手语存在差异,同一个意思,南方和北方的手势不一样;同一个手势,不同地方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目前学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510多名听障学生在校就读,他们都用通用手语沟通,老师也用“双语”教学。因为是听力障碍学生与健全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学手语的学生有很多实践交流的机会。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公共场所都在提升无障碍服务水平,需要手语服务和更多掌握手语技能的志愿者。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大四学生高原告诉记者,他和许多同学都是学院红十字会的成员,学了将近4年手语,因为“想帮助有需要的人,遇上听障人士可以用手语沟通”。为了这个目标,高原等人专门选修了手语课程,并在学期后坚持自学,“学手语挺难的,它和我们说话的语序不一样,还有方言,不同地区手语的手势也不尽相同。”他们很想有机会和听障人士进行简单交流。

了解到高原等学生的志愿热情后,徐岩书记表示,聋人学院也有设计专业,可以搭建一个长期交流的平台,让两校学生通过线上线下活动,用手语交流专业知识,共同进步。

据天津市残联介绍,《天津市实施第二期国家手语和盲文规范化行动计划(2021—2025年)方案》中提出,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作为首批国家通用手语公选课的试点大学,将利用2年左右时间,初步建立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储备,积累聋健协作的教学经验,逐步修改和完善国家通用手语课程教学大纲,为后期在高校大规模普及国家通用手语公选课奠定基础。

标签: 天津博物馆 人员培训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