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拍摄的巢湖槐林湿地风光。
【资料图】
11月3日航拍的巢湖柘皋河湿地。
夕阳余晖中,大批野鸭在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水面上戏水、觅食。
深秋时节的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11月3日航拍的庐江栖凤洲湿地风景。
11月3日,成群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现身肥西三河湿地,沿着浅滩觅食。
11月3日拍摄的庐江马尾河湿地景色。
11月5日,肥东十八联圩湿地,工作人员在管养植物、清理杂草。
今年是我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11月5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我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两地拉开帷幕,这是我国首次承办大会。大会期间,《湿地公约》秘书处将为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颁发证书,全球共25个城市获此殊荣,合肥位列其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发挥着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11月6日是第七个“安徽湿地日”,今年的主题为“湿地与城市共生”。巢湖作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湖滨、派河口、三河、栖凤洲、马尾河、槐林、柘皋河、玉带河、半岛、十八联圩等十大环湖湿地先后完成修复。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总投资58.5亿元的十大湿地群,犹如“翡翠项链”般串起一道天然生态屏障。水波荡漾、流金叠翠、候鸟蹁跹……缤纷多彩的秋日风景线闪亮展开。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11月4日,在肥东县长临河镇玉带河湿地,巢湖生物资源调查及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组鸟类调查专家虞磊和同伴一起观测记录鸟类种群及数量。水鸟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物种,随着巢湖湿地面积不断扩大,水质好转,鱼虾增多,东方白鹳、白琵鹭、红胸秋沙鸭等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接连现身、栖息,截至本月初,环巢湖鸟类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9目56科274种,新记录鸟类14种,湿地正逐渐成为鸟类的天堂。
近年来,围绕生境、水系、水质、水量等问题,安徽创新湖泊治理模式,把强化湿地保护修复作为巢湖内源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省城合肥开保护湿地立法先河,建立健全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管理体制、立足多元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环巢湖湿地构建起的生态资源体系,正在实现改善水质、蓄水防洪、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
“适地适树,适湿适草”。因地制宜构建的乔灌草结构合理的稳定植物群落,营造出更加多元的环湖湿地生境,满足了水草生长、水鸟栖息和人类观光。巢湖湿地正用斑斓的色彩绘就城湿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成为城市最亮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