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阎良区被誉为“中国航空城”,这里拥有中航西飞、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驻区企业和科研教学单位。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这里已成为我国唯一、亚洲最大的集飞机设计研究、生产制造、试飞鉴定和科研教学为一体的重要航空工业基地。
近几年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快速推进,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西航职院”)在职业教育上为国家发展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技术人才,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资料图片)
打造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助推中国航空工业腾飞
砥志研思,心无旁骛。2022年毕业于西航职院的张向锋,进入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担任数控设备维修电工,荣获多项荣誉,现为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听到这个称号的时候,张向锋说:“其实还有好多人比我做的还要好。”
从1998年到2018年,20年的时间里,张向锋一步步成长为航空工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在他的身上,有的不只是技能,还有对事业的热爱,对专业的严谨,对行业的眼光。2018年获得的“西安工匠”称号,便是对张向锋工匠精神的最大肯定。
位于阎良区的西航职院(央广网发 资料图)
回想起当初在阎良的求学之路,张向锋记忆犹新,1998年的时候,陕西省实现初中专的双轨制,只有各个学校学习好的才能考到好一点的中专院校。“我参加初中专考试,我的成绩在我们县城是排到前头的,在招生报上一眼就看中了西航职院,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个学校。在这个学校比来比去,最终选择了机电工程专业,读了四年中专。“来到阎良,我非常认可这个学校,事实也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我很感谢我的母校对我的培养。”
张向锋只是西航职院培养出的众多优秀人才中的一员,据该校介绍,学校集聚“政军行企校”五方资源,为航空工业共育9.1万技术技能人才。2019年陕西省评选了40名首席技师,学校毕业生占据4席。
打造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助推中国航空工业腾飞。近几年来,西航职院以服务学生发展为核心,完善“以长促长、以长促全”的扬长教育机制,通过学分替换等举措,让学生“尽展其才、尽显其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此外,该校开展课堂革命,引入企业实际生产案例实施教学,使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实际就业岗位要求高度契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技能水平持续提高。据该校相关负责人透露,2021届毕业生月均收入5011.19元,高于期望薪资(2021年就业质量报告4000元/月)25%,就业一人致富一家,提高了家庭幸福指数。
同时,该校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重点建设项目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能支撑,成为中航工业定点招聘学校、中航发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等优质单位来校招聘人数逐年提升,招聘企业由2019年1089家增至2021年1471家,增幅35.1%;向国企和科研院所输送毕业生数量增幅高达307%,其中航天九院增幅292%,中航工业成飞公司增幅541%,央企国企、大型合资和民营企业到校“抢人”成为常态。
紧跟产业转型升级
校企共建模块化课程
从学生到工人,再到高级技师,2009年毕业于西航职院的蔡帆在这行业已经耕耘了10余年。蔡帆2009年进入航天科技集团六院7103厂,他是“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技术能手”获得者,2019年荣获“陕西省首席技师”称号。
“十年如一日”地积累、沉淀和创新,让蔡帆成为行业里的“青年工匠”。如今,他已是西航职院师生口中的优秀校友。
“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蔡帆表示,从求学到工作,航天事业每一项公关都讲求万无一失,任何绝招绝技的创新、任何成绩的突破都是奋斗出来的。他希望母校能继续给学生提供理论学习、实训、实习的机会,督促学生在学校练好基本功。同时,大力培养学生“一专多能”,以航空航天文化育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此外,蔡帆希望西航学子无论是求学路上,还是今后从事航空航天事业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清贫;不能太浮躁,能够静下心来做一些事,做成一些事;不为名和利,禁得起外界的诱惑,甘于为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奉献青春力量。
学校师生开展实训(央广网发 资料图)
紧跟航空维修产业转型升级,校企共建模块化课程,培养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航空维修类技术技能人才。
据统计,该校三年为航空企业输送人才2000余名,学生到民航维修企业、中航工业及空军装备部等航空企业就业85%以上,涌现出“成都工匠”王凯等一批行业内较高公认度和起示范引领作用的行业人才,解决诸如飞机机翼制造公差等一系列安装难题,支撑航空行业发展。
航空工业被誉为“工业之花”,集中体现了装备制造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最高水平,航空装备跨越发展、制造技术加快升级,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该校以群建院,形成了“两航齐追蓝天梦 五方共育航修人”的育人理念,紧密围绕航空产业链,开设涵盖航空设备维修、机械装备制作、通用航空技术、航空管理服务等50余个高职专业,为国家航空事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引领航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为航空产业迈向中高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建强平台、增强内涵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通过“产业学院”等平台,全力培养企业“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006年,彭小彦从西航职院数控专业毕业后,来到江南工业集团数控分厂。经过几个月的实操,彭小彦就能独自操作了,随即她就与男同事一样倒班工作。“黑白颠倒”的工作模式打乱了生物钟,但她克服困难去适应,一干就是四年多,被同事们戏称为“拼命三娘”。2014年,企业经过技能人才的层层选拔,最终确定彭小彦操作五轴联动加工中心设备,她成为公司唯一操作该种设备的女工。
2018年,彭小彦作为生产一线试制人员,参与了神舟飞船系列零部件的试制与生产。加工其中某部件的V型密封槽时,由于密封槽形状特殊,其位置又紧靠孔内壁面,导致加工难度极大。彭小彦通过分析模型、多次模拟实验加工、设计专用刀具等系列方法,巧妙解决了加工难题。
作为企业掌握数控多轴加工前沿技术的人才,近年来彭小彦先后参加了300多个项目的科研试制任务,攻克了136项技术难关,作为第一技术负责人完成国家某重点产品一项,独自完成了48项国家重点科研试制任务,累计为企业节创效益1100多万元。
“人的一生中可以没有奇迹,但必须有奋斗向上的轨迹。”正是这位知名校友彭小彦的事迹激励着越来越多的西航职院毕业生成为了航空工业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
据介绍,该校三年就业率均达95%以上,40%毕业生就业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大疆创新等行业龙头企业。无人机专业毕业生江厚翔、郭猛刚等众多学子迅速成长为企业骨干力量。毕业生扎实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备受企业青睐,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6%。
学校教师正在授课(央广网发 资料图)
以“双高计划”为抓手,不断深化内涵建设,以建“强”平台、增“强”内涵,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该校一方面是建“强”平台,共建“西航职院-深圳大疆创新校企合作基地”“南方测绘产业学院”等一批校企合作平台,推进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技术共研、人才共育、合作共赢;引进西部地区高校首架波音737飞机,与西北民航局共建西部地区高校首家CCAR-147部培训机构。另一方面是增“强”内涵,对接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强化顶层设计,聚焦航空维修“卡脖子”关键技术,强化社会服务能力聚焦课堂教学质量,打造“一课一书一空间”的课堂革命;推行“扬长教育”“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增值成长,为“铁鸟”等航空高端装备实验台培育一批杰出技术技能人才。(西航职院供稿 通讯员马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