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察 >

世界微资讯!传承弘扬“晋江经验”丨安溪:数字经济立“潮头” 乡村振兴舞“龙头”

14日,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办,泉州市委宣传部、福建省宣传新闻中心承办的“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集中采访活动继续进行。当天上午,采访团一行来到茶乡安溪县,实地探寻当地数字经济的发展成果,感受乡村振兴的强劲脉动。

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溪数字资源中心:让老电影焕发新光彩

采访团第一站来到位于安溪县龙门镇的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走进园区内的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溪数字资源中心,这里正在播放经修复后的老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高清的画质让电影更具质感,吸引不少媒体记者在大屏幕前驻足,重温这部经典作品。


(资料图片)

据介绍,早期的电影以胶片为载体,由于年代久远、保存条件有限等原因,易出现霉变、污染、脱色、闪烁、丢帧等损伤,而进入数字时代的电影修复技术,可以让原片影音品质得到整体提升。

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溪数字资源中心采用数字化存储电影资料数据(央广网发 曾勇 摄)

“这部《永不消逝的电波》是国内第一部黑白转彩色4K修复故事片。”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溪数字资源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左英介绍说,“我们先要运用技术手段将胶片电影转移到数字载体上,再通过修复、降噪、补光、调色等技术,复原并优化原片的影音品质,整个修复过程依托大数据支撑,采用人机交互式AI上色技术与传统修复相结合的手法,实现颜色平滑过渡、色调一致。”

据悉,除了开展电影修复业务,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溪数字资源中心还将通过开展影视文化活动、建设虚拟拍摄基地等交互式体验活动,推动拓展产业全链条开发,打造多元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溪数字资源中心是近年来安溪县发力数字经济的一个典型案例。近年来,安溪县坚持“像做茶业一样培育发展数字经济”,依托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突出规划引领、项目支撑、要素保障,全力推动产业加快延链补链、集聚壮大,目前已初步形成数据中心、超算中心、创新中心及空天大数据、影视大数据、电子商务链条“三中心、三链条”的产业发展格局。

下一步,安溪县将依托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溪数字资源中心,打造“声音记忆+人工智能”的内容生产研发体系,抢占数字记忆生产服务市场;发挥全国最大的影视修复基地作用,开展老电影修复及发行业务;同时开展艺术电影培训工作,为电影修复、制作等领域培养人才。

数字化浪潮来袭,今日的安溪,正勇立潮头。

龙门镇洋坑村:昔日“崩岗村”的逆袭之路

同样是在安溪县龙门镇,在距离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不足两公里的洋坑村则交出了一张乡村振兴的“高分答卷”,实现从“崩岗村”到“生态村”的完美逆袭。

来到龙门镇洋坑村,生态小院前流水潺潺;狮子寨上山色幽美,景致天成;行走间,整洁宽敞的村道上不时传来村民的笑语欢声……而20多年前的洋坑村,与如今的景象却是天壤之别。彼时,村里共有崩岗226处,是福建省乃至全国最严重的崩岗侵蚀区之一。上世纪90年代,村里又兴起石材开采业,高峰时期有十多家采石场、几十家石材加工厂,这让原本就已经脆弱不堪的生态雪上加霜。放眼山上,满目疮痍、水土流失严重;走到山下,“晴天满身灰、雨天两脚泥”,在这样恶劣的生态环境下,大多数村民只能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谋生。

洋坑村党支部书记陈小福介绍村情(央广网发 林颖杰 摄)

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没有绿水青山,何来金山银山?在安溪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一系列环境整治的“组合拳”接连打出。

2006年,洋坑村全面实施崩岗治理;2011年,洋坑村全面退出高污染的石材开采业,关停所有石材企业;2015年,洋坑村推进实施国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建设,对废矿区 进行治理复绿,建设集休闲、观光、研学为一体的地质公园,由此掀开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这两年,洋坑村以“绿盈乡村”的创建为抓手,村里生态环境再上一个新台阶,绿意遍布乡间。2020年,福建省首个乡村振兴“生态小院”落户洋坑村,成为游客体验茶文化、农耕文化的好去处;2020年12月,洋坑村入选福建省第一批“高级版绿盈乡村”。

洋坑村生态小院环境优美(央广网发 林颖杰 摄)

有了好生态,产业发展便更有“底气”。洋坑村党支部书记陈小福介绍,近期,村里正下大力气重点推进洋坑村生态小院、茶香人家的建设;整合村民古宅,做大茶香人家、研学教育、非遗小院集群、民宿餐饮等项目,走上“村容美化、村财增收、村民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

“最近,我们还筹划在占地119亩的狮子寨上,打造房车露营基地,并整合打造村里的夜间经济、庭院经济,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到来。”提到洋坑村今后的发展,陈小福信心满满。(林颖杰 曾勇)

标签: 中国电影资料馆 生态小院 村党支部书记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