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图赏 >

三亚医生解密颅内静脉窦的“堵塞危机”_焦点

提到“血栓”,人们多想到心梗、脑梗等动脉血栓,但大脑深处还有一种易被忽视的类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它的年发病率仅3~4/10万,症状不典型,常被误诊为“偏头痛”“脑炎”,若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严重脑损伤。近日,记者采访了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张腾元,系统解析这一容易被忽视的“隐形威胁”。


【资料图】

什么是颅内静脉窦血栓?

颅内静脉窦是大脑特有的“静脉回流枢纽”,由硬脑膜折叠形成不规则腔隙,主要包括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直窦等,相互连通成网状。其核心功能有两点:一是收集大脑静脉血经颈内静脉回流心脏;二是吸收脑脊液,维持颅内液体平衡。正常情况下,静脉窦内血流通畅,如同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持续排出“代谢废水”。

颅内静脉窦血栓是指颅内静脉窦内形成血凝块堵塞管腔,导致静脉血回流受阻、脑脊液吸收障碍。这好比排水管网被淤泥堵塞:静脉血淤积引发脑组织水肿,脑脊液吸收受阻导致颅内压升高;若堵塞持续,可能撑破脑内细小静脉引发“静脉性脑出血”,甚至因脑水肿压迫脑干危及生命。

三类人群需重点警惕

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发生是“内在凝血异常”与“外在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三类人群需重点警惕:

一是凝血功能“异常增强”人群。静脉血栓的核心是“血液凝固性升高”,分先天与后天两类。先天性凝血异常:约20%的患者存在遗传性易栓症,如抗凝血酶Ⅲ缺乏、蛋白C/S缺乏等,这类疾病导致血液长期处于“高凝状态”,患者多年轻时发病,可能有家族血栓史。后天性凝血异常:怀孕及产后(孕期雌激素升高使凝血因子活性增强)常见,约占女性患者的25%;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避孕药,也会增加发病概率;此外,恶性肿瘤、严重感染、肾病综合征等也会通过不同机制导致血液“易结块”。

二是静脉窦“受压或损伤”人群。静脉窦是柔软腔隙,若被挤压、损伤会导致血流减慢,诱发血栓。外伤因素:颅骨骨折可能直接压迫静脉窦;头部钝器伤可能导致静脉窦内皮损伤,激活凝血系统使血液沉积成栓。局部病变压迫:鼻窦炎、中耳炎等邻近感染可能扩散至静脉窦周围,引发炎症粘连导致狭窄;颅内肿瘤(如脑膜瘤)若生长在静脉窦附近,会直接压迫窦腔使血流受阻。

三是有不良生活习惯人群。一些普通生活细节可能间接增加颅内静脉窦血栓风险。脱水:高温下剧烈运动、腹泻呕吐未及时补水,会导致血液浓缩、黏稠度增加,凝血成分更易聚集。军人夏季训练、马拉松选手运动后需警惕。长期静止:久坐不动、长期低头看手机等习惯,会导致颈内静脉回流减慢,静脉窦内血流淤滞。血流越慢,凝血因子越易在血管壁沉积。

四招预防颅内静脉窦血栓

如何预防颅内静脉窦血栓?一是管理基础病:有遗传性易栓症等疾病者,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抗凝;规范治疗高血压、肾病综合征。二是避免可控诱因:女性谨慎使用含雌激素的避孕药(尤其有血栓家族史者);孕期及产后适度活动、充足饮水。三是保护头部与颈部:运动或训练时注意防护,避免头部外伤;及时治疗鼻窦炎、中耳炎。四是改善生活习惯:高温下避免长时间剧烈运动,及时补水;久坐族每30分钟起身活动5分钟;戒烟限酒。

“若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视力模糊’‘头痛+肢体无力/抽搐’‘发热+耳痛+颈部静脉扩张’等组合症状,需立即前往神经内科就诊——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脑损伤风险。”张腾元提醒,颅内静脉窦血栓虽隐蔽,但并非无迹可寻。从“剧烈头痛”到“视力模糊”,这些看似零散的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静脉窦堵塞的危机。早期识别、精准诊断、规范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多数患者经及时干预后,静脉窦可逐渐再通,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三亚传媒融体记者 卢智子)

标签: 环球周刊网 最新资讯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